100位华语电影剪辑师 | 电影幕后系列

继上一期的100位华语电影摄影师之后,这一次,拍sir要带大家认识的是那些凭剪辑技巧“隐藏”在电影中的幕后剪辑师们。

在电影行业里有句嚼烂了的老话,“剧本是一度创作,现场拍摄是二度创作,剪辑是三度创作”。话虽如此,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剪辑师们的地位都得不到重视。

大多数人可能都以为剪辑师只是简单地按照导演的意图将拍摄完的电影素材进行镜头的拼接和组合,殊不知电影剪辑也是一次电影艺术的再创作,就如同我们常常能在某部电影上映之后,听到诸如谁谁的戏份都给剪没了的描述,那就是在剪辑这道工序中,剪辑师们为了电影的叙事、节奏等方面做出的一些取舍。

而一些电影,也会因为后期剪辑的调整在品质上得到一定提升。尤其是如今,某些电影在资本热的推动下,剧本以及前期拍摄可能存在种种不足,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寄希望于大咖剪辑师们能够在后期进行抢救性剪辑。

凡此种种,使得电影剪辑师们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此,拍sir选取了100位华语电影背后的剪辑师。你大概没有想到,那些刀光剑影、甚至暴力血腥的电影,可能出自一位女剪辑师的巧手;而那些弥漫着暧昧缱绻情思的电影,可能来自男剪辑师的巧思。

当然,这并不绝对。不管怎样,经他们之手剪辑的电影,总有一部会是你的心头好。

备注:

1、表中剪辑师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2、剪辑师名单综合豆瓣7分以上国产电影、票房1亿以上国产电影所得,且参与剪辑的电影长片数量在两部以上;

3、张耀宗、谭家明、刘淼淼等在新千年并无剪辑作品,或以导演等其他身份被人熟知的不计算在内;

4、许宏宇、肖洋、张末等仍参与其他影片剪辑工作的青年导演计算在内;

5、资料参考豆瓣、猫眼专业版

女性剪辑师比例大幅增长

以师带徒成为最普遍方式

对比电影摄影师们的荷尔蒙旺盛,电影剪辑师们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有不少女性——在这100位剪辑师中,共有25位女性剪辑师,且其中不乏一些行业中的佼佼者。

比如,既有像曾参与剪辑张艺谋早期电影作品的杜媛,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书、桃李遍布的周新霞这样的前辈级人物,也有像林安儿(代表作《功夫》)、孔劲蕾(代表作《南方车站的聚会》)、杨红雨(代表作《白日焰火》)等业内剪辑师的中坚力量,以及如朱琳(代表作《我不是药神》)、李点石(代表作《妖猫传》)、周肖林(代表作《影》)这样近年来参与不少佳作的后起之秀。

究其原因,可能一大原因在于电影剪辑是一项极急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比起需要在片场日晒雨淋、奔波号令的导演和摄影师们,剪辑师们需要面对的是已经拍摄完成、浩瀚如海的电影素材——他们常常需要枯坐一整天,且,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感性也有助于更好地挑拣素材。

因而,比起电影行业内的幕后其他工种,电影剪辑师的女性力量大概是这其中数一数二的。

▲剪辑师杜媛

其次,大多数电影剪辑师们的年纪并不算太大。除了一些前辈级的人物,他们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算来可能有着近三四十年的工作经验,像廖庆松(代表作《悲情城市》)、麦子善(代表作《黄飞鸿》)这样的,更是从台湾电影新浪潮时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一路走来,见证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如今,则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剪辑师能够独当一面。像已经有过导演经验的著名剪辑师肖洋(代表作《唐山大地震》)、许宏宇(代表作《七月与安生》),都是80后;如李点石、张琪(代表作《芳华》)等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剪辑师则是85后,甚至90后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影》中担任助理剪辑的郜子瑜,就出生于1992年。

此外,在剪辑行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属性”不强。这并不是说,剪辑师们没有专业的学院派背景。事实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电影剪辑师都有着专业的影视院校背景,只不过“剪辑”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存在,而是一直被归类于导演专业之中。

以国内的北京电影学院为例,直到2005年,导演系才细分出了剪辑这一个方向。这也使得早期导演系出身的人,基本都会剪辑的基本功。

还有很多剪辑师,学的是影视艺术大类中的其他相关专业,比如广播电视编导、摄影、戏剧影视文学,甚至表演等;其他的也有不少剪辑师其实所学的是和剪辑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比如参与剪辑《邪不压正》的曹伟杰就毕业于计算机专业。

不管是否有专业背景,对于剪辑师们而言,剪辑长片都是一个重新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得从助理剪辑干起,只不过途径不一样。

▲剪辑师林安儿

一类是较为普遍的师徒制,即剪辑师们在入行之初往往会跟随经验丰富的前辈剪辑师,学习相关长片剪辑的实战技巧,并且以助理的身份共同参与到某部电影的剪辑之中。

像早期以剪辑动作片出名的香港著名剪辑师林安儿,最早接触剪辑就是从麦子善的助手做起,跟着他一起参与了《黄飞鸿》系列影片的剪辑工作,到《太极张三丰》时已经可以独立剪辑长片。而参与剪辑《绝世高手》等影片的王改改,则是跟着林安儿学习,师徒技艺的传承就此体现。

内陆同样如此。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孔劲蕾在北电导演系进修班毕业之后,曾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剪辑车间做剪辑助理,跟着周新霞、周影等人学习,参与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片的剪辑工作,直到1997年成为独立剪辑师,开始和第六代导演合作。而她自己也是朱琳、钱芳(代表作《匆匆那年》)等人的老师。

▲剪辑师孔劲蕾

值得一提的是,周新霞作为北电导演系的老师,像屠亦然(代表作《我和我的祖国》)、李点石等北电毕业的剪辑师,都曾是她的学生。

另一类,则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剪辑人才。业内知名剪辑师们,或是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单干,或是会成立个人工作室、或者与人共同成立影视公司。像早期肖洋就和常洪松合伙成立了天工异彩,许宏宇也和唐德影视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翎刻影视,朱琳后来创立了怪兽家,张琪旗下也有幻星文化。

某种程度上,后来进入这些工作室或者公司的员工,虽无师徒之名,却也有师徒之实。比如,在天工异彩工作的戴宗(代表作《二代妖精》),曾在采访中声称自己就是因他的剪辑指导张为傈的教导(代表作《致青春》)而入门;曾参与剪辑《喜欢·你》的檀向媛,最早加入的是香港著名剪辑师张嘉辉(代表作《战狼2》)的工作室,后来又加入了许宏宇的团队,一步一步学习上道。

▲剪辑师许宏宇

总而言之,不同于短片剪辑,电影长片剪辑是一项工作量特别繁重的工作,因而往往需要助理剪辑,这也给一些刚入行的新人提供了练手机会。区别在于,有的人可能上手快,两三年就能顺利出师,独立剪辑一部长片,有一定经验之后就能成为剪辑指导。当然,其中成败也得看机遇。

站在客观视角梳理素材

助力影片提高5%—10%的品质

那么,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电影剪辑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在知乎上也曾有网友发出疑问,剪辑师是否只是导演意图的完全执行者,相当于“工具人”的角色?这大概是很多人对于电影剪辑师的误解。

不可否认,国内有很多导演都很懂剪辑技术。跟张艺谋、宁浩都有过长期合作的杜媛,就曾坦言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剪片子。像姜文,则几乎是每部自己的影片都会深度参与到剪辑工作之中,其他的诸如吴宇森、徐克、娄烨、曹保平、王全安、丁昇等导演,也都偶尔会在自己执导的影片担任剪辑。

事实上,一名优秀的导演必然得懂剪辑技术,毕竟艺术是相通的。即便如此,导演们还是会找专业的剪辑师来负责这项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剪辑师们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给导演提供一个新的视觉切入点,避免他们因为过度熟悉素材而丧失应有的判断力。

如徐皓峰,此前因为资金受限,在其执导《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两部影片之时,都是既当导演,又当剪辑,直到《师父》才请来了专业的剪辑师进行联合剪辑。

▲《师父》海报

对此,他坦言,“剪辑师能够给导演很大的帮助,他可以提供另外的审美,或者说另外的价值体系。哪怕他跟你的差距非常大,但是你先让他剪着,他会赋予导演一个重新看待自己素材的眼光和机会。”

诚然,如其所说,电影剪辑师们是在一个专业的维度内帮助导演更好地完成影片。对于剪辑的魔力,外行人即便说不清楚门道,但从《无极》到《一个馒头的血案》之间的转变,也可见其厉害之处。

一般来说,剪辑师们在面对电影素材时,首先会判断影片的类型,然后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比如有的影片可能以表现情节为主,有的影片适合深挖内心。以此,在素材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解构故事、梳理人物关系来完整影片叙事,从而确立影片的主题和风格。

必要时候,剪辑师们也会通过剪辑技术,来改变影片原来的气质。比如杨红雨在帮王小帅剪《闯入者》之时,就用了一种悬疑片的节奏去剪;同样的,在处理《白日焰火》之时,她也是在节奏上做了调整,突出了故事的悬疑性,颠覆了影片原本缓慢、沉闷的文艺片属性。

▲《白日焰火》剧照

不难发现,一个好的剪辑,正如许宏宇曾在采访中所说,“能够让影片的品质提高5%—10%。”也正因此,在业内也有一个不成文的预测定律,剪辑奖被称为“小最佳剧情片”,若是一部影片能够拿下最佳剪辑奖,那么,其获得最佳剧情片奖的概率更高。

而剪辑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很好地隐藏在影片之中,化风格于无形,让观众看不出剪辑的痕迹。

和摄影师一样,导演和剪辑师之间也会形成某些较为固定的搭档。比如早期王家卫的影片中,不仅仅有摄影师杜可风的身影,也少不了张叔平的功劳——他不仅仅是美术指导,也是一名出色的剪辑师。

此外,像侯孝贤的影片,廖庆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毕赣的两部影片,都是由秦亚楠操刀剪辑;姜文的剪辑师,从张一凡、曹伟杰到张琪都是合作多次;张艺谋,除了杜媛之外,也多次和孟佩璁,以及他的女儿张末合作;屠亦然,几乎成了国产喜剧片的金剪刀手;张嘉辉,则是很多国产大制作影片的首选。

对于导演而言,和相熟、相知的默契搭档合作,能够降低沟通成本,碰撞出更多的灵感火花,显然能够事半功倍。但对于剪辑师而言,他们的任务并不是拘泥于某个导演或某种类型,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片子,用不同的手段来凸显导演的风格。

如同周新霞所言,“剪辑师的任务是把自己藏起来,把导演的个性凸显出来。”某种程度上,剪辑师正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以绿叶的身份,帮助导演更好地完成影片。

入行易、深耕难

剪辑师的重要性和身份的多样性

大概是由于国产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张,可以看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电影剪辑相关方面的工作。这也形成了上文所说的电影剪辑师年轻化的趋势。

也正因此,电影剪辑师的门槛似乎正在降低。一方面,从现实来看,确实有此迹象。随着电脑技术和教育途径的不断发展和扩充,很多非专业出身的有志者,只要耐心通过一些剪辑相关技术的培训课程,认真学习,运气好些,再遇上一个愿意带的老师,想要入门并没有太难。

另一方面,对于剪辑来说,入行容易,深耕难。要想在行业内得到认可,需要的不仅仅是操作技术。以老一辈的剪辑师为例,他们都是从胶片时代走来的一群从业者,曾经面对的电影素材是珍贵的万尺胶片,摆在眼前的是复杂严谨的一道道工序,剪辑片子也需要手摇剪片机。

▲《八月》剧照

因而,他们对于电影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心,关于电影制作的各方面知识大体也都有涉猎。事实上,成为一名优秀的剪辑师,会的肯定不只是剪辑这一门技术,如同此前屠亦然在采访中所说的,剪辑师需要“懂构图、懂声音设计、懂表演,也得懂编剧”。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剪辑师除了必要的日常拉片之外,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看话剧、看展等活动。对于他们而言,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自我的审美修养,只有全方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一部电影,同时和导演也能有更好的沟通,从而以更专业的角度去利用剪辑技术,挖掘出电影隐藏的那一面。

不可否认,无论水平高低,如今剪辑师们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比如,现在很多电影都会把后期的剪辑工作前置化,即影片开拍了,负责现场剪辑的工作人员——通常是剪辑指导的助理剪辑师,大致就会把当天的戏份剪辑成粗剪版本,当然,也会有专门的现场剪辑师负责。

而像《我不是药神》等影片的剪辑师,更是在剧本阶段就已经参与其中了。诚然,剪辑工作的提前,会让导演在前期的筹备和正式拍摄中避免出现一些逻辑性问题,更有利于画面的连贯性和影片整体气韵的形成。

▲朱琳在《我不是药神》片场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凸显了剪辑师的重要性。比如由于前几年资本的大量涌入,一些影片赶着热潮在没有充足的准备之下就匆忙开机,不够专业的制作流程导致了影片质量不佳,这个时候就会希望剪辑能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

不少剪辑师也在采访中提到过此类现象。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一部影片在剧作、拍摄等方面出了很大的疏漏,即使技艺再精湛的剪辑师,其实也很难挽救,只是让它不那么露拙而已。这也是为何我们在翻看一些金牌剪辑师的作品序列中,也会偶尔出现几部大众所认为的“烂片”的原因。

而一个成熟的、经验丰富的剪辑师,更大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他们的经验来帮助那些年轻导演。比如张大磊导演的处女作《八月》一开始曾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但并没有获奖;之后经过台湾资深剪辑师廖庆松的细微调整,影片呈现了不一样的气质,并在后来获得了金马奖的肯定。

▲剪辑师廖庆松

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正如剪辑师的存在是为影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他们自己身上也有着很多可能性。

比如有不少电影剪辑师同时也贡献了一些经典的电视剧作品,像曹伟杰就曾担任当年的大热剧《人民的名义》的剪辑指导;经典谍战剧《潜伏》出自周新霞之手;美版《甄嬛传》就由麦子善带着王改改重新剪辑完成。

想来,随着电视剧行业越来越追求“电影质感”,若有合适的机会,免不了有更多的电影剪辑师们下场,毕竟不同的领域,总会触发更多新鲜的体验。

除此之外,有的剪辑师同时也是优秀的摄影师,比如和娄烨合作多年的曾剑,和韩寒合作多次的白玉侠;如前文所述的张叔平则同时也是著名的美术指导。

当然,也不乏有剪辑师拿起导筒,尝试当导演。年老的如麦子善、廖庆松,年轻的如许宏宇、肖洋、魏楠、张末等,都曾以导演的身份亮相。也有一些剪辑师正在后继者之路上。

无论导演的作品水准如何,这其中有些人可能会就此转型,走上导演之路,也有些人还是会回到剪辑师的岗位之上。不管怎样,身在影视行业内,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为电影事业出一份力,那就是值得被关注和记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