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记,二

2018年12月2日,今天去黄道婆纪念馆,往返18公里不到,参加的小朋友有四个:乐乐、沈佳俊、顾庭羿和小朋友甲,随行的家长有三位。

行前是安全教育,上次发现乐乐刹车时是用脚,有点可怕,反复告诫要用手闸,先减速后下车,并练习几遍。然后教小朋友给链条点上润滑油,希望这不是孩子们一生中的第一堂机械课,不然孩子的父亲失职了。

小朋友们多少知道一点棉花、棉布,知道棉花出自果实,不是花朵,好像小学自然课里讲过,其他就没有什么概念了,正好我上个月采了一朵棉花回来,小朋友可以感受一下,棉絮其实是可以自然捻在一起,然后经由纺的工序纺成纱线,再经由织的工序织成布。

纺和织是非常古老的技术,中国人至少在七千年前就掌握了,而且技艺精湛,几千年里中国是有衣服穿的,主要是麻布和丝绸。黄道婆从海南岛带回来的是针对棉花的加工技术和工具,她无私地传授给家乡人,有了这些技术和工具,一百多年后,松江府的棉布从质量和产量上,可以“衣被天下”。

黄道婆时代的棉花是粗绒棉,从印度、东南亚等地传入,先到达广东广西海南一带,炎热的地方,很少需要棉布,只有被汉人赶到山区的少数民族,才会需要棉布、棉被御寒,所以黄道婆是黎族人学会了这些技术,他们居住在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区,今天依然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和三亚、海口这些旅游热门地点无法相比。

闵行这一带的河流纵横交错,命名有一定的规律,似乎和纺织有关,织布机上的经线是纵向的、纬线是横向的,后来应用到地图上,经线是南北向、纬线是东西向。因此我们这一带的河流,南北向的叫泾、东西向的叫塘,比如北横泾、北新泾、女儿泾、大张泾,比如春申塘、六磊塘、俞塘、蒲汇塘,正峰苑后面的就是春申塘。

沿着春申路一直往东,到老沪闵路,再向东是华泾路,通往华泾镇,黄道婆的老家,以前叫乌泥泾。这儿开始属于徐汇区,带着小朋友在老沪闵路上走过,大家都有点懵圈,不知道老潘要干什么?这是二个区的界线,我们走过去走过来,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是二个省的界线呢?一般没有什么问题,高速公路上需要交费,但要进入西藏、新疆,需要查验身份证,没这么自由自在的;如果是二个国家的界线呢?大家都会心地点头了。其实老潘是希望,将来这些小朋友有机会越过星际界线,那才真正是令人神往的。

邹容纪念馆门口堆了水泥,没进去。邹容是那个时代的大愤青,是革命军中马前卒。和小朋友们差不多年纪的时候邹容已熟读四书五经,然后毅然决裂,投身反清斗争,1905年《苏报》案,他原本不用坐牢,却自投牢狱,不久病死于狱中,年仅20岁,葬在华泾镇。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孙中山封为陆军大将军,显然,小朋友们对这个军衔还是很敬服的,

我们常常把寺庙当成一件事,其实寺是寺、庙是庙,庙宇是用来祭祖的,是中国传统的宗教场所,像城隍庙、文庙、关帝庙。寺院在汉代是官署,其中的鸿胪寺是接待外国人的机构,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时,天竺来的僧人就住在鸿胪寺的招待所,为了外国和尚翻译佛经的便利,东汉皇帝把招待所连房子带院子都赐给他们,之后发展为出家人修行的场所,名字就叫做寺院。

宁国禅寺气势非凡,寺院门前的牌楼就有五个门,我们等一会要去参观黄道婆墓,那个牌楼只有一个门,而且很小,二者一比较,有点说不过去的。

黄道婆墓坐落于外环线的北侧,一座桥跨过外环线,坡度挺大,小朋友们奋力骑到桥顶,再放坡下去,都说很爽,看来都有成为骑手的潜质。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从明代传下来的民谣,是本地百姓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妇人建墓、立祠的原因。

传说黄帝的夫人叫嫘祖,是发明了养蚕织丝的先祖,参照这个命名规则,我觉得黄道婆应该被称为棉先,而现在都说这是“先棉祠”,可能流传的过程中弄反了,小朋友似乎认同我的观点。

据说纪念馆有几个体验项目的,需要预约和交费,包括纺纱和扎染,但我来了二次都没有遇到。里面陈列的展品,基本要靠自己琢磨。

回程没有再翻那座高高的桥,从外环线下穿过,这儿交通不太方便,但很幽静,也很优雅。

回到春申塘时,我们拐到河边,这儿原来是春申道院的所在,一座类似宁国禅寺的宏大庙宇,属于道教,是祭祀春申君的,除了主神春申君,估计还有土地神、关武帝、慈航真人的塑像或牌位,每到节庆日,乡民们会把神灵们的塑像抬出来巡游一番,与民同乐。

春申君崇拜发源于苏州,希望借助春申君的神力镇住太湖流域的水患,后来沿着横潦泾扩展到此地,横潦泾也改名为春申江、申江,是上海的简称申的由来。如今春申道院没了,但还有一个及其简陋的小寺庙,也有一点点的香火。

回到正峰苑,娃娃们各回各家,不到十分钟,下雨了。

(0)

相关推荐

  • 走进课堂 | 课堂实录:棉花与棉布时代

    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郭润涛老师开设的<明清经济与社会>课程是本学期的通识核心课程之一. 博雅哥今天带来的是郭润涛老师本学期的课堂实录.郭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丝麻时代如何转变为棉布时代.政府的推广 ...

  • 棉花宋朝时期才大规模种植,在此之前,古人靠什么抵御严寒?

    清晨从温暖的被窝里醒来,刚把手伸出去感受了一下外面的温度:呀,这也太凉了吧,算了,还是回去睡个回笼觉吧-- 寒冬腊月,没有这床温暖的棉被,这个冬天我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那么问题来了,棉花作为一种外来 ...

  • 分享 | 棉花的发展历史

    大家都很熟知棉花这种经济作物,买衣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追求"纯棉"材质,因为纯棉的衣服穿在身上最舒适. 棉花起源于何地,何时传入中国,又是如何在我国推广开来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

  • 寻琴记,十二

    2019年8月18日,骑行四行仓库.从正峰苑到四行仓库24公里,小小骑了来回,乐乐搬家到徐汇区的百色路附近,从那儿去四行仓库15公里,往返30公里.吴北辰直接地铁到曲阜路,原来可能打算沿河骑一阵,事实 ...

  • 寻琴记,25

    2021年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与五个小朋友,还有三位家长,骑行亭林. 上午8:30在颛桥集合,沪闵路与老沪闵路有二个交叉点,颛桥是南端那个,在剪纸公园边上有一个老颛桥汽车站纪念牌,以纪念近百年前的沪闵 ...

  • 寻琴记,24

    辛丑年正月初四,和颛桥这边的几个小朋友,在附近骑了一圈,大概30公里的路程. 全队在金都路/中春路集合,往前三百米到北竹港.此处的北竹港是闵行区与松江区的界河,四五千年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 六七 ...

  • 寻琴记,23

    2020年10月18日,与2个小朋友以及一群武大同学的留守家长(阿拉珞珈山群),骑行奉贤华亭海塘和渔人码头. 在五号线终点奉贤新城站集合,这儿接近哈啰单车覆盖区的南端,地铁站旁边还是有不少的哈啰单车. ...

  • 寻琴记,22

    和小朋友们去元代水闸博物馆有二次,一次在夏天,一次在冬天,参观的人很少. 有一次在西渡渡口准备乘轮渡回闵行,因为江面上来往的船多,轮渡临时停航二小时,与一位骑友在岸边聊天.他骑过上海的很多地方,问我有 ...

  • 寻琴记,21

    2020年11月7日,今天和乐乐.佳俊一起,骑行江川路的红园与古藤园,他们上周刚结束期中考试,周末出来放松一下. 红园原来是上海汽轮机厂的专用绿地,后经改建,对外开放.园内大量种植红叶李.青枫.红枫. ...

  • 寻琴记,20

    2020年8月23日,周日,处暑刚过,早晚有些凉意,天气预报有阵雨,或者多云,其实是个大晴天,我们去上海博物馆. 8:15am,第一个集合点,沪闵路/莲花南路口,有五位小朋友在此会合,赵x恒和杨x海见 ...

  • 寻琴记,19

    今天非常闷热,我们就在徐家汇一带转转,周子睿小朋友参加,外加"阿拉珞珈山"的几位留守家长. 徐家汇源的景点包括:徐汇公学旧址.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徐光启墓 ...

  • 寻琴记,18

    @尘埃可爱,谢谢你在网络上转载我的文章,能否请你在转载时注明出处? 今年这个天气应该算是倒黄梅,雨季很长,整周整周地下雨,终于在7月12日雨停了,和小朋友们骑行上海老城厢,结果撞上一个大热天. 四个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