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10,由钟

《越绝书》:汉孝武帝元封元年,阳都侯归义,置由钟。由钟初立,去县五十里。

由钟是一个地名,但史籍无载,《越绝书校释》没有任何注解,似乎一个众所周知的地方。由钟设置于汉武帝元封元年,距离吴县五十里,约20公里。由钟应该不是一个县级单位,不然史书总有记录的。由钟大概就是一个乡,它在哪里呢?

从地图上看,大概是这些位置,这几个地方都有可能:

  • 往南的一条,后来发展为吴江;

  • 往西南的一条,后来发展为长洲;

  • 往东南的一条,瑶山附近,摇越故地;

  • 往西北的一条,望亭附近,越干王城故地。

越国被楚国灭亡后,余部先后退往浙东、浙南和闽北,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其地为闽中郡”。这些越人主要有二支,一支生活在闽江下游,叫闽越,一支生活在瓯江下游,叫东瓯、东越、瓯越。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围东瓯,中大夫严助征发会稽郡的部队,从海路前往救援,闽越闻讯撤退,东瓯王望感觉危险仍在,于是“请举国徙中国”,“率其众四万余人来降,家庐江郡”,汉朝封其为广武侯。

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攻击南越国,南越向汉朝求援,汉朝派出二路大军前来讨伐闽越,闽越王之弟馀善刺杀郢,向汉军求降。汉军退军,并立原闽越王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摇王),奉闽越的祭祀;另立馀善为东越王。

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反,汉朝发几路大军前往征伐,东越王馀善本想发兵助汉,但突然想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按兵不动,汉军前线指挥官趁机指责馀善首鼠两端,将馀善逼反。

元封元年(前110年),面对大军压境,闽越上层(繇越+东越)明显感觉到大难临头,以繇王居股带头,击杀馀善,向汉军投降。汉武帝认为越人所居之地险阻,越人反覆无常,下令将闽越举族北迁,《史记》与《汉书》记载,都是“徙处江淮间”,与28年前的东瓯王北迁之地一样。

闽越这一方,有几个人被封侯:

  • 原繇王居股为东成侯,万户,九江郡;

  • 原建成侯敖为开陵侯,二千户,临淮郡;

  • 原越衍侯吴阳为北石侯(《汉书》记为外石侯),千户,济阳郡;

  • 原东越将领多军为无锡侯,千户,会稽郡。

另有汉朝将军辕终古因军功封御儿侯,应该是个乡侯,御儿乡属由拳县。

丁复是汉初功臣,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阳都侯,国都在今山东沂南县南。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第三代阳都侯丁安成有罪,国除。沂南县,接近胶南县所在的琅玡台,传说中勾践北上争霸时所筑的观台。

看起来《越绝书》的“阳都侯归义”可能是东城侯之误,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率领其(繇)族人一万多户,北迁至九江郡的东成县(就是项羽身死东城的那个县)和临淮郡的开陵县,是为江淮之间。

多军一族与居股、敖可能不同族,他率领自己的族人回到故地,自己领无锡侯,族人定居在新设立的由钟(乡)。望亭一带靠近无锡,似乎由钟在此的可能性较大。

《越绝书》中关于由钟的另外一条记载是:“由钟穷隆山者,古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去县二十里。”赤石脂是中药的一种,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主要含四水硅酸铝,据说可用于止血以及治疗便血脱肛,但副作用很大,慎用!

穷隆山,也被写作穹窿山,今苏州西有穹窿山,被指为兵圣孙武撰写《孙子兵法》之处。张宗祥注:“即今穹窿山”。

但穹窿山西距胥门20公里,而不是《越绝书》穷隆山条中的二十里,看来这是二座不同的山。李步嘉引《姑苏志》卷九云:“......又《神仙传》:赤须子,丰人,秦穆公鱼吏也。食柏实、石脂,绝谷。后往吴山升仙去。即穹窿山也。”而吴山为七子山东南支脉,山上有吴山岭。

如此,由钟或可排除西北方向的望亭与东南方向的瑶山。在吴江与长洲之间,我更倾向于长洲,因为最接近七子山的正是长洲。

春秋时期,长洲还是太湖中的岛

秦始皇年代的长江口,长洲已经并到岸上

春秋时期,长洲还是太湖中的岛。二百年后的秦代,长洲已经并到岸上,但也就是刚刚靠岸,没有得到开发。汉武帝时,当需要安置东越族人时,此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安置到望亭、或者瑶山,都是早已开发的地区,有人居住和耕种,势必会引起争端。

吴江处于苏南、浙北的交通要道,是否适合安置东越族人,是个问题,而且西汉时吴江可耕种的土地极少,一直要到五代十国时期,吴江才得到开发。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部,分置长洲县,二县同城而治,同属于苏州管辖。长洲县得名于境内的古长洲苑,这个所谓的古长洲苑今天却在望亭附近。原来在吴县西南与春秋长洲苑相关的很多地名,也就搬去了苏州西北,其中也包括由钟穷隆山。

由钟、由拳,都是古越语发音的汉字音译,由拳县对应的汉字义译是长水县,如果由钟对应的是长洲,那么越语由的意思大概是长,狭长的意思。如此犹湖、犹山的形状是否也可以得到启发呢?

而吴江的吴字有很确切的语音学源头,与由、长应该无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