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69,勿

铭文的第69个字是勿,稍安勿躁的勿。

勿字在铭文第八列的最后一个位置

勿字的演变

《甲骨文编》对勿字的描述是:“象以耒翻土,土粒箸于刃上,土色黝黑,故勿训杂色。”有些勿字的中间很明显是刀的形象,很难说是耒,所以有人主张那是刀,其中的三点,表示用刀割东西,而沾附于刀上的物屑等。这二种说法其实很接近,刀和耒在远古都是劳作的工具。沾附在工具上的是杂色、是物屑,往往是无用之物,所以引申为“不要”,后来勿字就这一个意思。

《说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意思为:勿是州郡里竖立的旗帜。字形像旗杆,有三条飘带。旗子由杂色布帛构成,旗幅半白半赤。“勿”是用来麾集民众的标识,所以有急速召集的作用,叫作“勿勿”。州郡是秦汉以后的行政单位,不能用来解释殷商时期的汉字,把小篆的勿字解释为旗帜,完全是依照小篆的字形,没有什么依据。另外把急速召集称为勿勿,不知是否和匆匆二字搞混了?因为在小篆中没有匆这个字。

本篇铭文的勿字方向往右,和其他青铜器上的勿字方向是反的,可能是为了美观,也可能当时的刻工弄错了。

传说中耒是神农氏发明的,《易经》中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耒可能是比这个传说更古老的农具,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骨耜。骨耜取鹿或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再用藤条捆绑固定。竖孔中间安的木柄就是耒,木质的柄无法保留,但遗留的藤条和木柄的痕迹依然可见,骨耜和耒合在一起叫耒耜。

耒的古字

使用时,手持耒耜上的木柄(耒),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耒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中国后世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的,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