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着乌篷船的古镇,藏着舌尖上的百年酱园,还是绍兴师爷的故乡

江南多古镇,水乡古镇可谓星罗棋布,从“天下第一水乡”的周庄,到“东方威尼斯”的同里,再到“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白墙黛瓦的老宅间,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缓缓走在石板路上,悠悠的足音在深巷长弄中久久回荡,是人们对于江南古镇的第一印象。

位于绍兴柯桥的安昌古镇亦是一座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水乡,尽管名气不如周庄等古镇响亮,但在绍兴当地,确是数一数二的历史文化名镇。

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细数起来已是上千年历史,历经岁月沧桑,多次战乱焚毁又数度浴火重生,古镇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老街依河,一衣带水,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中间以石桥相连。

老街上的烟雨长廊比之西塘,毫不逊色,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鳞次栉比的店铺作坊坐落其中,那些店铺细看并不精致,售卖的也多是百姓现场制作的传统食品。

酱鸭、腊肠、腊鸽子等各种风干肉货一排排随意挂在河边的竹竿上,微风吹来的腊味骚动着吃货的胃也紧跟着好似排山倒海,顿时便沉浸在安昌古镇充满人间烟火的气息之中。

沿河两岸,灰白的房屋古朴而不失韵味,宛如不施粉黛的妇人,矗立河边,岁月给了它从容不迫的底蕴,斑驳的屋檐上几朵月季绽放,静看河水缓缓而流。

逼仄幽深的小巷中有几幢深宅大院,其中就有“绍兴师爷”馆,谚语有云:“无绍不成衙”,自古人们都说天下师爷出绍兴,确很少有人知道,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据民间统计,两百年间从安昌走出的师爷不下万人,他们站在官员的身后,出谋划策,堪称是高悬明镜之后的智囊团。

古镇上还藏着一座有120余年历史的老字号酱园-仁昌酱园,创建于清光绪十八年,由安昌本地人徐仁昌创建,和大多数老字号一样,仁昌酱园恪守传统,保持着自己一贯以来的传统技艺,无意之中被《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取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2012年于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时风头无俩,仁昌酱园也跟着出了风头,几乎每个来安昌古镇游玩的游人都会特地去仁昌酱园观摩一番,看露天空地上并排摆放的2000余只酱缸,以及那媲美袁枚《随园食单》里不断被提起的头抽酱油。

纵横交错的河道上,姿态各异的石桥是安昌古镇的另一特色,古镇的石桥有十七座之多,因而有着“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其中福禄桥、万安桥和如意桥最为知名,这三座桥因名字吉祥有着良好寓意,所以安昌古镇的居民,在嫁女儿之际要把这三座桥走一遍,以祈愿日后的生活大富大贵、平安如意。

站在石桥上放眼望去,眼前的安昌古镇静谧安详,仿佛一块温暖的青玉,泛着岁月沉淀的静默光泽,两岸的店铺与民居勾勒出古镇青瓷般的线条美感,好似一轴浓郁的水墨画卷无限铺陈开来。

漫步安昌古镇,若问最惬意的一项必行事,窃以为要属乘着乌篷船,迎着四月的微风,泛舟河上,船夫划桨摇橹,嘴里哼着小调,水面荡起一圈圈波纹,好似平平仄仄的韵律,我们也宛若进入陆游在一首词中吟唱的意境:“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当下的安昌古镇,无疑是美的,偶有游客,居民们倒是气定神闲,趁着阳光正好,不紧不慢在河边晒着腊味,而我,听着桨楫声,看着被揉碎的石桥倒影,浸润在四月的江南风光里,遥想着鲁迅著作里所描绘的水乡模样,乌篷船,一碟毛豆,二两黄酒,三两知己,细品人生……

白墙黑瓦,石板小桥,让人恍若跌入历史染就的水墨丹青里,这浓浓的人文意蕴,怕也是安昌古镇最大的魅力所在。

小贴士:安昌古镇无需门票,离上海大概3个半小时车程,古镇上的民宿不算多,推荐老安昌客栈,就在河边,临水而居,景观很好,就在仁昌酱园旁边,入住客栈免费送2瓶仁昌酱园的母子酱油。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