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追求体验感的恐怖片,《致命感应》的剧情不算复杂。由于其脑部意外遭受撞击,她获得了能看到幻象的特殊能力。全部都是一个相貌丑陋、身形诡异的「怪物」疯狂虐杀的场景。而随后的第二天,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出现相对应的谋杀案。这证明,曼迪逊所看到的并非幻象,而是真实的场面……但在观看小时候留下的录像带时,她却惊讶地发现加百列似乎是她臆想出来的。也能呈现出炸裂的宏大场面,如《海王》《速度与激情7》。还能稳稳地把握剧情的节奏,在恰到好处的情绪点高能反转,如处女作《电锯惊魂》就是这样。在《致命感应》中,温子仁的这些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借鉴老式恐怖片,例如意大利铅黄片以及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惊悚片。在结尾,还有一段极长的加百列在警察局大开杀戒的段落。肉眼可见的,国内版在不少场景中使用了特殊的「滤镜」。调低了整体的亮度,使得画面中本清晰的细节一片模糊。它的面部,就像是被黑布遮起来了一样,再配合上本就黑漆漆的夜景,根本看不清具体的模样。虽然在官方的声明中,删改是经过了导演指导的,不会影响对于剧情的理解。况且,也没有人真的能保证删改不会影响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在原版中展现得大大方方,给观众带来了非常直接的惊吓感。或许,《致命感应》在国内的上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R级片的巨大噱头之下,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特供的阉割版。由于缺乏分级制度的客观情况一直存在,删改在所难免。在2017年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里,片方就针对画幅做了文章。整个角色就这样通过后期处理的方式,穿上了一件「衣服」。2012年,沃卓夫斯基姐弟(当时还是姐弟)的《云图》上映,原来是该片在国内的资方为了缩短时长,增加排片,将片中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文戏一一删去了。比如在2018年上映的《小偷家族》中,有敏感描写的几个段落全都不见踪影。因为《小偷家族》聚焦的是社会底层,《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的是争议人物。对于这样的角色,感受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欲望」,是观众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契机。删除掉这些内容,就等于直接去掉了影片中的一条副线。因为它同属于对影片重要元素的剔除,是对于影片完整性的重大打击。如此敲骨吸髓的方式,常见于年头更久远些的港片之中。在爱情、悬疑、惊悚、动作、犯罪等元素的包装之下,它其实是一部少见的讨论佛教因果循环观念的禅意片。整部片子摇身一变,成了一部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在女主死后寻找真凶报仇的苦情片。更经典的,则是很多港片都拥有内陆特供版结局的事例。任达华饰演的阿乐在痛下杀手,打死大D及其妻子后,马上就被埋伏的警察捉拿。
它不仅在2009年于内陆上映时片名改成了《罪与罚》,反思意味明显。毫不夸张地说,这几乎是鱼叔观影生涯中见过的破坏性最大的删改。那么显然任何粗制滥造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或是游戏都可以贯彻这种处理方式。无论前面编得有多么荒唐、可笑,末尾都可以来上这么一出。因为如果这样的结局被认可,那么前文所有的建构都将如同儿戏,完全丧失存在的意义。大雄其实是自闭症或者植物人,哆啦A梦只是他的臆想。也如同《哈利·波特》被好事者想象出来的另一种结局:但震惊之后,整部作品也会在你眼中失去它原有的价值。若《哆啦A梦》真的是那样一个结局,那它花了几百几千个小故事所凸显出来的童真、想象和温情将不复存在。若《哈利·波特》真的是那样一个结局,那它也将失去承载成长和友情的力量。对于一个有能力的导演来说,电影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乃至每一帧,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绝不是在随意中呈现而出的。在创作者的带领下,通过影片的各个方面,拥有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快感。影片情绪的倾泻点因此大大减少,观众也就很难找到走进作品的大门。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娄烨,有着一个著名的「两下,三下还是十三下」的讨论。在其执导的电影《浮城谜事》的结尾段落中,主角乔永照拿着铁锹杀了一个拾荒者。对此,上面认为拍得太过,在修改意见中建议只保留两下。一来是因为距离公映日期非常接近了,专门进行剪辑时间上太赶。证明了这是一场泄愤式的虐杀,指向了整部电影都市奇情的主题。最终,娄烨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在十三下的最后三下时,做一个渐变。
见微知著,这便是为什么一丁点儿的删改也可能毁了一部作品。对于《致命感应》这样的恐怖片来说,沉浸度和视觉冲击感是立命之本。对于《小偷家族》那样的文艺片,敏感话题的揭露是导演表达的重要部分。对于纷繁复杂的港片来说,各式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它们永恒的共同主题。
抹去,即意味着压平人性。
当一部作品的「核」被横加干涉,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在没有实行分级制度的内陆影视环境下,过于暴力和敏感的画面,是面向全年龄段敞开的。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观众,也确实存在不好的影响。只能说,当一部限制级影片被引进后,注定要经过一番削肉剔骨才能与大家见面。
谁也不想这么麻烦。
但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
多少年过去了,最优解始终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