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为郑熙亭之《汴京梦断》序

  
 王蒙
我结识郑熙亭同志在1984年,那一年我应《无名文学》编辑部的邀请往我的故乡沧州南皮一带访问。老郑那时是沧州地区的专员,正等待着调往省里主管宣传文化方面的一些工作。他颇有燕赵男儿之风,虽然已经饱受坎坷,积累了各种经验,却仍然豪爽豁达,敢说敢笑敢表扬敢批评,他没有某些“官员”的皮笑肉不笑,非东非西,说出话来你怎么理解都成的那股“成熟”劲儿。
熙亭同志是做实际工作的。他具有做实际工作的地方干部的宝贵品 格——务实、了解下情,“天生地”反对假大空和形式主义。但另一方面, 熙亭的特点在于他好读书、求甚解、爱思索、善总结、喜写作,他具有这样一种做学问的文人的品格,他内里颇秀气,肚子里有名堂。因此,他被选择去搞最不易搞的宣传文化。也因此他最终并未在“仕途”上有所发扬光大。
不当省文化厅厅长以后,他告诉我他正在写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 断》,写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我且信又疑:爬格子是个苦差事,历史题材就更麻烦,熙亭抓了一辈子开会汇报简报批转传达典型的示范,面对的是河北省的丰富而又贫瘠的土地,他上哪儿“抓”宋神宗、王安石、苏轼去?
三年过去了,他的小说出来了,他是说干就干而不是放空炮的。他的小说的特点在于他运用他自己的丰富的政治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以今解古,创造性地分析解释琢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悲喜剧。其实研究历史学也好,写历史小说也好,做历史评析也好,都是今人运用今天已获得的知识观点材料来照耀探索旧人旧事。问题是今人与今人不同,张三是个书呆子,他心目中的历史便只有各种古籍的摘引传抄论证——当然这样的功夫不可没有。李四是个理论家,他写出的历史题材的东西就必然“言过其实,终无大用”,议论空疏狂妄,“赵括论兵”,夸夸而已。
熙亭的可贵处在于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结合,济世的愿望与经验以及对某种不正的世风的合乎分寸的不平之气的结合。他写出的历史小说有了他的个性,他的印证,他的活气、正气和不平之气。也有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启示。
或谓“借古喻今”乎?历史与现实、小说与生活的作用是相互的,正像人们运用今天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不是裁判!)历史一样,读者也可以从历史的回味与描绘中得到对于理解现实生活的某种程度的启示。启示就是启示,可能是举一反三,可能是由此及彼,可能是取其一端而本质大异,可能是忆苦思甜悲旧而喜新,也可能是有所警戒有所提防,可能离现实很近,也可能很远很曲折,可能有表面的相似点却实质上迥然相异,也可能表面上相反而实质相通。文学的好处,特别像历史题材的作品的好处恰恰在这里,供你分析思索,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常有不同的新发现自然也有新驳难。惟独不能把这种古今通变弄成A=A'、B=B'的一对一的关系,捕风捉影的“影射”关系,写小说而这么干,只能是七流以下的小说,只能是作家的穷途末路。搞评论而这么干,只能是七流以下的评论,只能是评论的穷途末路,有时还加上不怀好意。读历史小说而这么读,不如去读标语口号传单。
可喜的是郑熙亭同志的小说不是这样的。他的小说给我们的是兴趣、思索、多方面的启发,而不是简单的比附判断。我祝贺他的成功。
1992年3月于北京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