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唯独韩国最为弱小不堪?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能有一个强国可以和后来的秦国相抗衡,甚至于在国力上更胜于秦国一筹。那在笔者看来,应该非晋国莫属了。晋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所以算起来,晋国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
巅峰时期的晋国不仅位列春秋五霸之一,还曾以一己之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强霸主。但就是这么一个超级强国,却在连续经历了数任昏庸国君的统治后,最终被三个卿大夫瓜分,从此消失在世人的眼中。
三家分晋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分封给自己的叔叔成师,而且还允许成师自行扩建曲沃(不符合周礼)。正是因为晋昭侯的这一错误举动,最终使得自己的叔叔成师一脉通过长达75年的争斗后,成功地以小宗入继大宗,并成为晋国新的国君。
或许是因为晋国有这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从那时起,晋国就开始实施打压公族扶持卿族的政策。这样的政策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直到晋献公继位后,因为骊姬之乱导致晋献公不再相信自己的儿子,所以从那时起,晋国彻底放弃公族,开始扶持卿族。而这样的举动在明君手上或许是正确的,可一到庸君或昏君,那对于国家而言,绝对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晋平公,晋国乱世的真正开启者。晋平公在位初年还算有些本事,先后打败了齐国和楚国,保证了晋国的强盛不衰。但在位后期开始沉迷于享乐之中,并将权力逐渐下放给国内的十余家卿大夫,自己则只顾兴建亭台楼阁并在里面纵情歌舞。
晋成公,晋国覆灭的见证者。晋成公在位期间,晋国的十余家卿大夫经过激烈的争权后最终演变为中行,智,范,韩,赵,魏六家,其中以赵家赵盾为首。晋定公时,范家与中行家先行宣告灭亡,因而又变成了以智家为首的四姓卿大夫。晋静公,晋国覆灭的经历者。公元前455年,智家带领韩家与魏家围攻赵家,就在即将灭亡赵家的时候,韩家与魏家突然反水,最终将智家灭亡,并由韩赵魏瓜分其地(韩家最小,分到的地也最少)。
智家灭亡后大约四十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经过贿赂周威烈王后,成功从卿大夫晋升诸侯,并彻底瓜分掉晋国最后一丝领土,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建立。
韩家的悲惨现实
前面笔者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证明一件事儿,那就是韩家曾经也是一方强势诸侯,起码在三家分晋之前,韩家是比较强的,不然也不会从十几家卿大夫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诸侯。那么问题来了,韩家既然这么强,为何又会是三家中最弱的哪一个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农业基础不足
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曾对秦惠文王说道,韩国地势险恶,以山岭居多,虽然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但却并不适合种植粮食。因而一到灾年,几乎是举国吃糠(给动物吃的)。而且韩国因为粮食问题一直不能拥有强大的军队,而且规模也不行,就算举国供养,也最多只能出兵20万。
其二,国防位置差
史料《战国策·秦策》记载
“韩,天下之咽喉也。”
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而喻,我们如果再结合韩国的地理位置来看,那就更加的一目了然。韩国的旧都城韩原最早时就是与晋秦争霸的主战场,也是第一线。而新都新郑又是当年晋楚争霸的主战场,同样为第一线。
韩国除了挡住秦国与楚国外出的大门以外,还在魏国的领土上横隔着,所以对于魏国而言,韩国也是一个绊脚石。
综上所述,战国七雄中,韩国仅在地理位置上就和三国有染,这实在是想好着都难。
其三,没有发展机会
韩国西与秦国交接,南与楚国交接,东与魏国交接(还有宋国),领土里面还有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周王室。所以即使韩国再想励精图治,他的发展也是很有限度的,因为无论秦国魏国还是楚国,都不是他能招惹的,而周王室他又不敢动,所以想要发展只能去找隔壁的宋国或郑国。但这两个国家背后又都有靠山,所以韩国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其四,内部糟糕
如果说战国七雄都是顶尖的操盘手,那韩国就连人家的最低水平都达不到。战国初年,三晋关系良好,秦楚齐燕也是自顾不暇,所以三晋开始抱团取暖。在此期间魏国招贤纳士进行变法,赵国选良举贤,任官使能。唯独韩国还是故步自封,对外不肯扩张,对内不肯改变,硬生生地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所以韩国最为弱小不堪,除了因为韩国先天不足(卿大夫时就弱小)外,更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与农业条件不好,同时也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机会,所以才在三晋之中沦为了最弱小不堪的那一个。
参考资料:《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