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信王焕玮:千亿运营 万字心法(下)

近日,爱德数智战略研究负责人与融信集团首席运营官、助理总裁王焕玮先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深度交流,倾听他多年房企运营实战的真知灼见。

爱德地产研究院特意整理了王焕玮先生近1万字的地产运营实战感悟,分为了上、两篇,此前我们已经分享了王焕玮先生对运营体系、运营逻辑的心法,本篇将从运营精度、运营素养、运营效能几个方面继续分享。

三:运营精度

1、两张报表

每天要看两张表。第一是综合信息表,项目的各种信息,比如拿地时间、合作关系、基础楼板价、容积率、权益占比、拿地时利润、动态利润、开盘时间、交付时间。第二是滚动开盘表,每周会盘一盘未来三个月开盘的分布,要确保这些项目及时开盘。

核心其实就是供销和利润两张表,要非常关注。

2、刷实纸面利润

部分房企账面上的项目都挺挣钱,但是往往就是剩下那些不好卖的产品兑现不了现金流,即使剩个别业态和少量产品,可能利润就在那里,变成滞重。

这些公司的利润管理是不扎实的,拿地的时候预留高涨幅的入市价格,往往市场不好的时候入市就会跳水。要保证利润率不变或者不让变,一线很容易把涨幅提高,这批卖1万5,全盘假设是2万,后面卖2万5。

其实,实现不了。这就需要在每个停止点上,把利润同步刷实,每个节点要做个预判。如果这次1万8的均价,1万5开了,就要算一下全盘利润表现是怎么样的。全盘涨幅5个点,利润又是怎样的。

不能留一个那么大的假的东西给未来,否则利润会有大偏差。从拿地投决会,到定位会、启动会一路到交付,每个决策点都要刷新利润指标,每个决策点都要对利润进行重估,全过程五维刷实。

每套签约、回款,每笔土地款支付,利润管理系统就要自动的刷实。每次变化都可以从货值、成本、计息、期间费用、税5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在利润上要剥得很细。

3、供货管理的精细度

预判未来一个月的供货,如果说某个城市要供货20亿到25亿……供货到亿的单位就太粗了。

首先,看大的总量,看库存有多少。假如库存有200套,一个月能卖20套,证明还有10个月的库存。但你不能等10个月,可能有结构性的问题,你只能等2个月。

第二个再看结构、业态,别墅是不是没了,或者高层是不是没了,高层的哪种户型没有了,这种数据要很清楚。

第三个,要倒排,看打桩没有、挖土没有,地下结构出来没有。

地上多少层可以卖楼,从预售条件到取证多少天,取证到开盘多少天,要非常细。而且要有基本的项目周报,所有的信息都有,包括当地的预售条件。

4、预算管控与沟通

预算通常需要多部门联合做,例如财务、运营、总办三个部门一起做。预算做的质量高一点,把全年所有的管理指标盘得准一点,预算基本能控得住。

每年年底要盘点第二年的供货计划、销售计划、费用预算,还要重估一下绩效考核体系。客观的东西要做准。

从财务指标的预测预警到运营动作的寻源,或者解决方案、优化方案的提出,不能是脱节的。

关于沟通:如果上到大会上或者通过特定动作再来解决问题,一定是沟通出问题了。日常有问题,赶紧沟通解决,等到都亮出来了,那一定是沟通出问题了。

如果拖到后面到会上解决问题,要么是找人背锅,要么是亮成绩。拿到会上说的,貌似负责,其实是最大的不负责,说明线下不沟通、不解决问题,拖到会上去晾着。

5、关于数字化

过往它是个工具,是为了效率的提升,但是它往往不能解决经营本身。如对于一个项目,卖or不卖?售价与成本的关系?量价关系?等等。

系统不能独立给出判断,还是要依赖人的预判。

但是对于未来,一定是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的经营系统,客户端的大数据,社区运营端的大数据等等。既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又可以推动经营迭代。但如何搭建最科学的系统与找到最合适的应用场景是一个大的挑战。

四、运营素养

6、做运营不要让人讨厌

在西方运营和经营是一个词,没有明确区分。

我们有些房企运营做低了。很多企业最早做计划管理,后来做供货管理就号称大运营了,其实就是生产端协同。但实际上我们运营是经营端运营。

运营没有一个准确定义,可大可小,看你想做成啥,也要看运营一把手的能力。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表现形式就不一样。

做得不好的运营让人讨厌的,领导说这个事很重要,然后你让执行者排一个专项计划,天天打电话问完成了没有,完不成就专项督办。

执行者会认为:你不懂,你来问我,我写给你,你拿这个再来考核我,并没有实质帮助我。但是做得好的不是这样,做得好的是参谋部。

我能力是高于你的,但是我还要支持你。你解决不了问题,我帮你从大的层面解决。行业都觉得缺运营总,都是想找到心中那个运营总。

7、运营人不要思维懒惰

在集团待久了,会慢慢丧失一些业务能力,离一线毕竟远了,三年就会手生。所以在基层时要干得扎实,保持着对产品的关注,最好有产品情结。即使在集团,也要有机会到一线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使自己一直秉承着这种能力。

如果在上面做久了,就容易有偏颇。你在一线做区域总的时候,关注的是区域项目的全周期。你做运营总关注的是全集团的经营周期。

对于大型房企的运营来说,一方面单项目运营的能力必须要强,另一方面,还要有大范围内统筹多个项目,在各个项目之间进行资源调配的能力。

无论在公司做哪个岗位,个体导向都要跟公司的大导向高度一致。这个东西有两点,第一你得有正确的认知,把这套逻辑在脑子里成形,不成形容易认偏。第二是得有自己的源动力,你愿意为这个认知去努力,有些人没有源动力,他就为了做一份工作。

要善于思考,比竞争对手哪里更快,哪里更省,哪里更好。如果拿不到地,是不是别人在哪方面有特殊竞争力,或者我们在管理端出现什么问题了?

8、信息要灵敏

运营与营销,从部门负责人到员工之间,工作沟通都要紧密充分。项目卖得怎么样我们也关注,蓄客蓄得怎么样,这周流速怎么样?运营要管得很细。并不一定说只有销售知道这个卖得怎么样,运营也要知道。

你问区域的运营,区域运营会问区域营销,集团运营又可以横向问集团营销。实在不行打电话给项目总,运营与营销的沟通要没有障碍。

运营是一个强数据的兵种,所有数据都要很准,很灵敏。

9、管理的有效性

供销联动、品质联动,这是运营的本职工作。现金流联动和利润管理是更高的经营层面要求。

所以,做运营不能被条条框框的东西框住,要追求管理的有效性。我不认为一定先有岗位再有职责,不同的岗位都能有一个以自己岗位为基石的广义的发力,这个发力可能会覆盖到别人,只是你的专业点可能略有不同。

五、运营效能

10、倒V形理论

企业由于规模大、布局广,不同城市和项目的能力参差不齐。提升单项目作战能力,要做到标准化。我们工作中,有个倒V形理论。所有管理动作首先是基于事务本身,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解决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把共性问题标准化,这些标准化累计起来就容易形成一个体系,然后这个体系要做宣贯执行,预防未来问题,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这是源于实际的一个成长型的体系。

管理思路可以借鉴,但管理体系不能复制,每个公司都不一样。A公司是这样的,到B公司你要看它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解决它,把它标准化,形成体系。每个公司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生搬照抄是低效的。

没想明白的事,可以先做,但是不会过早把它标准化,不要重点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稳扎稳打,过犹不及。

例如,品质联动前年就提出思路,去年做了示范区联动,今年扩展到了外立面、精装修、景观。明年就可以对一些做得成熟的区域下放了。

11、个人的管理贡献度

一个人的管理贡献在于,有你和没你有什么不同?在管理维度上把你的这个因子剔掉了,其他所有的因子都不变,经营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人才是最合理的。只要你有源动力,品质端正,又有能力,一定是评价高的。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年底把这个项目的某个结果指标拿出来,跟你现在的现实指标比是什么变化。

这个结果指标不仅是你这个因素造成的,它里面掺杂了天时地利等的因素,最后就变成你头上的结果指标。

12、管理者复合化

管理层要少一点,复合能力多一点,综合一点。以前大企业都是设计总只管设计,工程总只管工程,法务总只管法务,运营总只管运营。当然运营还好,本来它是融合的。

未来管理层还是要具备复合能力,这样可以省沟通成本。要不然你屁股在那儿,我屁股在这儿,就有问题,除非咱俩相处得好。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复合能力,你做的很多判断往往是有问题的。运营人做完事要经常反省,每做一个事之后总结、梳理,很务实的解决问题。有从下往上的视角,也有从上往下的视角,这才能干好。最忌讳就是坐在集团,屁股只坐在这儿,适应不了一线的业务需要。

13、中基层专业化

未来,中基层的很多业务可以下放给专业管理公司。举个例子,在部分城市,房企投资都是波动性和不饱和的,今年拿3块地,明年是没地的。

城市公司业务归拢到区域公司,也并没有完全解决你的人均效能问题,只是解决了你这些人今天在南京,明天在杭州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管理精度还是跟不上。

最优秀的将军是通过无数个战役滚出来的。最优秀的房地产管理层是通过无数个项目管出来的。

当你工作不饱和时,管理能力的提升便是有问题的。未来每个城市都可以诞生一个或几个专业的管理公司,这个城市的地不管是谁拿,都可以到我这里来管,我和你管理费结算。我的管理规模一直是在的,只是你换了。

房地产企业未来要想走得更远,需要有合伙人制的组织。像阿里的十八罗汉,各有专长。合伙人制就是这些人的能力、品质你是信任的,还有共同的信仰追求。

14、解决问题痛点化

部分咨询公司的短板,第一是过分依赖数据,第二是没有应用场景。

所谓的判断,数据可能是真的,但是导向是站在数据端看导向,而没有在需求端看导向,因为他不懂需求端。

你看很多咨询公司讲方法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他没有站在你的角度真正解决问题。要做成一件事,要关注三个要点。

第一是痛点,你得解决别人的痛点,就像企业内部做改革,没有痛点的改革我都不建议。如果你是在制造需求,那么别人可能是不积极的。

第二是要有机制。要解决痛点,要有一个发挥的机制。如果就是一个带头人带着一帮小弟在那里做事,是成长不起来的。

第三是要有应用场景,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这是互联网公司一直做的。如果基坑有痛点,就研究基坑。机制方面,我找一些爱好者,做一个研究小组,这叫机制。

应用场景方面,我要应用到投资端,用到规划方案端,应用到基坑方案端,这三点就是痛点、机制和场景。总有一些产品细节做不好,可以弄一个产品微观标准化。

跟研究院一样,能够做得很有乐趣。这个逐渐做大,无效的就干掉,有效的给它放大、裂变。很多集团往往形成大公司病。首先看别人推进了什么,我也要干,不管你需不需要,我是要干的。

长官导向,我要干什么,你们排个计划,完成它。底下的人也干得不情愿,最后干完了,出了一本这么厚的书,形成管理规范,到处宣扬,我们的体系绝对健全。下面的人不看,没有应用,这就是一个公司病。

一定要有这种思想,基于痛点、制造机制、解决问题。

出现痛点了,事推动人更好,这样管理才是有效的,要不然就是瞎折腾。一些公司在日常研究管理上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还有多少潜力可挖时,往往会感觉很无力。就是因为没有基于痛点去研究。

总 结

向管理要效益,不是一句空话。里面包含了种种苦活、累活、小活。但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实干与智慧,才能构建高风险环境下,房企穿越炮火的核心竞争力。

让我们重温王焕玮先生十三条金句,并更期待他下次分享“双核五维三重联动”的独特心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