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明天雕塑奖”揭晓:艺术家郅敏获得金奖
大奖获奖获得者:郅敏
评选&颁奖现场
入围名单
优秀参展作品集及作品解析:
卢柏年《池计划》 不锈钢、减速电机、帆布、纸 50×180×280cm 2017
自然孕育人类,人在处于相对纯粹的自然环境中时,很容易陷入自我游离的境遇并且产生冥想,此时人的自我意识是十分强烈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精神与自然的融合,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回响,又似乎是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有种无形的力量浸入身体中,这是文字所无法描述的。「池 计划」透过半年的手工丝网印刷,将经过语境转换且剥离了外相复杂表皮的“自然”在美术馆重现,借“尺水丈波”复原自然对人精神层面的特殊感召力,通过与“自然”的交流达到同自己内心对话的目的,以此引导观者去探索人类精神和存在本质,以及思考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曾九间 《一次博伊斯对杜尚的采访》 汉白玉、铝合金板、LED灯带、黑色颜料(BLACK 2.0)150×70×186cm 2019
这里虚构了两位大师均不在场的灵魂对话。“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现成品艺术之父和行为艺术先驱在此碰撞,这个穿越的假设,或许会触发更多有趣的思考。白盒子里的博伊斯对着杜尚的小便池撒尿行为,这是个消费的现场,还是潜在着新的可能?
曾九间《化 · 作》 陶瓷、黑紫砂、红砖 尺寸可变 2020
灰泥在千度高温中化作黑陶,这个“蜂窝煤”已不可复燃。
烧结,逆向而生无用之器。
徐戈《MAN IN THE MOON》 金属、木头、电机、芯片、led 210x100x100cm 2019
徐戈《CONTACT》 金属、电机、芯片、亚克力 100x100x40cm 2019
徐戈《LUNAR》 金属、木头、芯片、led 230x130x50cm 2019
艺术家自述:当我们努力要去讲好一个故事的时候,语言、文字和影像或许是最好的讲述方式的前三种。而装置艺术所创造的新奇景象,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线索,通过观众自身的解读,进一步引发记忆的产生,从而使得阅读的空间更具有开放性。
我近期正在进行的创作计划是邀请生活在不同城市,从事各种职业的朋友参与到一个短篇小说的写作中,凭借各自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接龙的方式共同编撰出一个人物24小时的故事。
每一位创作者将根据前一位作者对于主角在两个小时内所经历的事件以及提供的一件私人物品的照片而进行接下来两小时的叙述。虚构出的人物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同时也是书写者们描绘的空间和容器。我们在这个容器中加入各自的故事和思考,使其发生在同一个短暂的身体里。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短篇小说,片段式的描述拼贴出了一个虚拟人物的一天。用写作的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解读当代人的境遇。最后我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将每位写作者的文字进行转化。
由于计划还在进行中,这次展示的三件作品只是其中的三块时间碎片的视觉转化。在这里我们暂时撇开小说文字部分的陈述,就装置作品本身而言,它们仅仅是容器,能够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成为一种非语言和文字性的、更加开放的解读路径。其意义在于以装置表达语词无法言说的东西,从而为了感官知觉而实现动态空间语言,与文字形成平行叙述,对故事产生多重阅读。
冯至炫《抢夺撒平妇女》 聚苯乙烯,铜管,PVC 300×400×100cm 2019
冯至炫《无忧无虑的未来》 树脂,石塑 160×60×30cm 2020
冯至炫《沐浴在幸福之中》(右) 木,玻璃钢,铜管 300×150×120cm 2020
“抢夺撒平妇女”旋转太阳宫
无忧无虑的未来
在作品 “沐浴在幸福之中”里,雕塑的内部结构向外显现,绿色管道既作为具有功能性,水管及支撑与连接的部件,同时也是视觉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 2018 年的驻地项目期间,
冯至炫发现啤酒已成为当地原始部落的通货 ,可以用来交换等价的劳动力。啤酒这一外来商品作为享乐主义的象征,同时也隐喻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泡沫。在这件带有喷泉结构的雕塑作品中,啤酒代替了许愿池中神圣的水,循环往复地喷洒着,成为一种新的景观。
冯至炫关注雕塑在制作过程中的工艺及因工艺需求所产生的附带产品,这些元素往往不会在传统雕塑作品中得到呈现。“抢夺撒平妇女” 将雕塑形成后所剩余的负形纳入雕塑主体,并赋予雕塑负形同等的重视,在视觉语言上沿用狮爪足的造型,运用当代材料重新演绎古典绘画与雕塑中的经典主题 “抢夺撒平妇女”。
恩格哈特(August Engelhardt)于1898年写了一本名为《无忧无虑的未来(A Carefree Future)》书,描述了一群水果和蔬菜的食用者,特别是在俾斯麦群岛(现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食用椰子的地方。从埃尔兰根大学物理和化学专业毕业后,他在卡巴孔岛进行了为期18年只吃椰子的生活。
名称:《关节标本NO.2》,作者:仰民材料:陶瓷,尺寸:200X200X200mm,年代:2017年
名称:《食材的物种化研究-研究样品》。材料:玻璃钢、雕塑油泥,尺寸:2300X700mm(站台尺寸),作者:仰民,年代:2018年,
名称:《一只鸡煲蟹》,作者:仰民,材料:陶瓷,尺寸:500X500X300mm,年代:2018年
仰民的作品以玩偶结构在艺术造型领域的拓展性运用为基础,进行人造物种身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是以此物种的生活习性为基础,对其身体运动特征的结构化研究,借以探讨跳出“动态视觉感受”的局限性,从原理性、结构主义的角度,单纯研究“动态美学”的逻辑化内在特点。
东墙 石玩玩 彩色单频道影像、PLA树脂打印、盆栽植物、雕塑尺寸150x72x9cm、影像尺寸可变 2020
作品灵感来自于汉代佚名诗人(亦说是司马相如)的诗歌《琴歌·有美人兮》中的选段“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2020年春天,我将苏州太湖边一堵青砖墙寄到了西北甘肃省石节子村,我畅想着一堵墙在天上飞翔了2000公里的感觉。
「鲜榨的自我生成」-衍生拉奥孔2.0 曾晨 石膏、树脂 80×60×40cmX3 2020
作品根据拉奥孔雕塑的原始造型进行拆分,将身体部件使用“衍生设计”手段进行复原再造,艺术家试图尝试出一种既保留拉奥孔造型基本形态并同时符合衍生设计逻辑的新造型。
“衍生设计”是一个迭代设计过程,通过智能程序生成满足一定约束的一定数量的输出结果, 而艺术家将通过更改程序变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来微调可行区域,满足一组约束,以减少或 增加可供选择的输出数量。通常应用于造型主结构之外的非受力部位,满足基本的功能属性。衍生设计已逐渐应用于工业设计场景。相对于设计师的变量控制,曾晨艺术作品中输出的结果并无指定参数考量。作品造型结合了 人工智能语义图像生成的结果,与衍生设计的“填充性造型“进行结合,试图在技术之外的 层面同样挖掘出机器美学。以及在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逐步紧密的当下,探讨艺术家与机器 更为私密的创作协同关系。人工智能参与创造是各个行业中的流行趋势。在结果层面已经取得了进步,但似乎还有挑战, 尚未真正实用。在曾晨看来,直到我们到达算法代替设计者的地步之前,这可能永远无法发 生,算法只有在与人类合作时才是实用的,又或者看上去有用。应用该技术在造型视觉艺术 层面。受力,结构等并非首要的考虑因素,其应用方式有利于随机结果的表达。本次展览被设计为博物馆概念,试图提供一个故事框架:以人工智能视角,在将来为人类建 造历史博物馆为概念。艺术家试图将存在的元素与概念都能参数化,提供一个反向视角来重 新思考物质表象内在关系。
掇山小稿——妄园 甘浩宇 瓷、不锈钢、钢、黄铜丝 1400×400×300 cm 2019
甘浩宇:我们这一代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成长的,我通过借鉴古代园林假山叠石的建构方式,吸收了枯山水的象征手法,用西方园林里几何的元素去造园,用物质手段满足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在传统审美的规训和现代技术结合下,进行一个具有山水人文精神的空间实验。
呼吸失重 李敬寅 金属,木棍,led灯管,轻黏土,输液管 90×90×170cm×3 2019
呼吸失重 李敬寅 金属,木棍,led灯管,轻黏土,输液管 90×90×170cm×3 2019
这组作品在创作之初是受到材料的限制而制定的方案(当时只有金属和木头) ,通过仅有的金属与木头制定大结构,想法与观念是在不断具化的过程中丰富的。用三角架的呈现方式来建构基座,通过“三条腿”将作品本身拟人化,也具备了一种轻盈感(古代三脚杯器)。在金属与木头的造型上,顺应着轻盈感这个态势进行蔓延。一个是螺旋式的上升感,一个是烟雾式的重叠感,一个是倒金字塔的架构感,木头金属架构的蔓延与扩散,形成一种线状的轨迹。再用新的材料丰富作品的信息量。还是抓住轻盈与蔓延两个关键词作为填充的中心点,我使用轻黏土来作为从底座到作品上端的过渡,再用丙烯涂在手上,从下部一点点的抓到最上面,在黏土上留下手掌的抓痕,抓痕作为蔓延的痕迹。为了让作品的轻盈感更加突出,想到了灯光,视觉上的轻盈感,便在雕塑的内部添加了灯管,使其弯曲变形更加的有机生动。想让灯光的扩散更加有形状,用铁丝穿进输液管中,使其弯曲定型,缠缚在灯管上。这样作品的轻盈与蔓延感变得能为观众所展现。
使用输液管铁丝做造型,是我在之前的作品中做过呼吸系列的使用经验。三件作品都具备一些拟人的特质,与人体部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灯光输液管对应人体的呼吸转化系统,三脚底座对应。
脆弱与生命 贾倩 手工纸 尺寸可变 2020
疫情之后,我体会到生命是顽强的,同时也是脆弱的。雕塑从生命的二元性展开思考,以动物为创作载体,借用动物骨骼的形态展现生命的本质并呼吁环保对生命的意义。作品从墙面延展到空间,形成某种对话。由穿山甲骨骼到孩童;鱼骨的形迹方向引向右侧鱼头的转回,将盘旋的蛇骨放置在空间中心,在空间中,动物之间建立对话联系,相互呼应。骸骨内隐藏着鲜艳的蔷薇,与刺眼的白骨形成极大的反差,暗指生命的脆弱与旺盛,而这背后,表现出为对疫情后世界的思考,人们肆意虐夺生物的物质价值,不断吞噬,当到达一定极限后,将会反噬到自己,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生命的脆弱与旺盛,也在利益之间反复盘旋。
第十三道门 周婷婷 医疗用品 250×200×200CM 2020
装置是一个被悬置在空中且接近于地面的吊灯。吊灯是由一些医疗器械、精神性的药物、外伤手术用具组合而成。作品通过对材料的组合运用最终构成了一个四层的曼陀罗式的三维立体图形。其内部运用了感应机械装置和电子光源,整体营造了一个不安冲突的幻想的场景。以悬置、冲突的、不稳定的状态,对应的这个当下全球性疫情的这种心理。当观众进入到这个系统里面的时候,让观者由他的个人的视觉经验的进入,通过对作品的解读,然后再一次的将观者的视觉经验打散再重构,从而触碰观者深层精神意识。
苹果 2017 束博 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 45×45×80cm 2017
Dream 束博 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 80×60×50cm 2017-2018
苹果城市 束博 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 105×65×110cm 2017-2020
云山之上 束博 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 135×75×50cm 2018-2020
艺术家自述:
物灵剧场 刘 宸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9-2020
物灵,源自“万物有灵”。作品对生活中的日常杂物原有功用进行消解重构,以剧场的方式营造一种感官上的物体“语境”。在我看来他们是经过岁月洗礼而后涅槃重生的生命体,“灵”是过去与现在的触达,是万事万物间的直觉感知。物灵系列寻求一种本真、直觉的交流方式,用共通的灵性本源搭建一座融汇和谐之桥,作品试图重新定义日常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界·湮灭 西西小组 金属,磁铁 尺寸可变 2020
西西小组 成员:程曦、赵强
在磁场中通过纯粹的“点”,“线”,“面”之间的多维营造,表达对空间、时间、生命的思考。似循环系统一般的线,穿插生命状的点,而作为空间中连接“点”、“线”之间的“面”犹如时间的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状态变化侵蚀整个空间,场域中的能量彰显一种动态平衡,而物质周围磁场场的形态外化,又存在着不稳定性。在整个系统中有一种无形的场,这种力量使得这个空间中的每一部分都存在着互相制约与平衡的场域,呈现某种神秘与未知的场景。它是一个异界,就像宇宙中的黑洞,突破了时间,并超越未来。
来源:渝艺Ar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