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民谣“老十景”:三眼桥
鄂城民谣“老十景”:三眼桥
老城内三个孔的桥有两座,一座是城中心“四眼井”附近的益家桥,一座是南门城外“儒学”内的三眼(孔)桥,都是石桥。益家桥毁废的时间较早,“儒学”内的这座桥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没有毁废。桥址正在明塘小学的正大门教学楼下。
“儒学”即县学的“学宫”,现在的明塘小学。由晋代征西将军庾亮于公元335年(咸康元年)建立。它“前瞻南湖、后枕大江、规模宏敞、殿堂壮丽”,经过历代的改造、建设,栋宇峥嵘、金碧辉煌、湖光山色、延望无际,是殿堂、门庑、斋号、廪室等一应俱全的学堂。直至上世纪50年代,面向洋澜湖的大门处,还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棂星石门,中间一扇大门,两旁各一扇边门,进门就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十景”中的“三眼桥”就是指的这座桥。人们必须经过这座桥才能进入后面的殿堂。
“三”因其谐音为“上”,被认为是吉利的数字,广州各地送礼至今还保留送“三”的习俗。严格的科举考试样样都离不开一个“三”字,这学宫内的石拱桥偏偏只做三个拱,是否就是寓意,愿走过这座桥的莘莘学子们能顺利通过三孔(三级考试)而上,“连中三元”、金榜题名中“状元”呢?事实上,历代从这座桥上走出去的武昌学子中有不少人中了进士,遗憾的是没有人中“状元”,据说,这就是为什么鄂城儒学只开边门,而从来就没有开过中门的原因。但老城如诗如画的西山与状元门倒是有着不解的情结,宋代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丁丑科状元王十朋(浙江温州人)、清代乾隆年间庚辰(公元1760年)科状元毕沅(江苏太仓人)和清嘉庆年间(公元1818年)已卯恩科状元及第陈沆(湖北浠水人)等倒是多次到西山留下他们的风采。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儒学原有的石门、三眼桥和殿堂都先后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鄂城县一中、鄂州市明塘小学的现代教育设施,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社会栋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