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后期武昌(鄂州)军镇的衰落

孙吴后期武昌军镇的衰落

从孙权建号黄武元年222年)开始,至孙皓天纪四年(280年)降晋,东吴立国58年。其中孙权在位30年,而孙亮、孙休、孙皓在位合计为28年,后28年可以称作东吴统治的后期。在此历史阶段,武昌都督辖区仍在延续逐渐衰落的趋势,尽管其间出现过孙皓的短暂迁都,也未能改变这一发展的走向。

自赤乌九年(246年)孙权分武昌(鄂州)都督辖区为左右两部,此后沿至吴国末叶,再未对此进行更改。据史籍所载,在徐平之后担任武昌左部都督者有范慎,他早年曾为太子孙登门客,“著论二十篇,名日《矫非》。后为停中,出补武昌左都督。治军整顿。孙皓移都,甚惮之。”“其后继任者有薛萤,曾出任文职,亦擅长写作。孙皓曾命令他督领万人,开凿沟通江淮的圣溪“遂以多磐石 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啊)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徒广州 。

陆凯在吕俗去世后(255年)任武昌(鄂州)右部督,见其本传:“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候,转为武昌右部督。““孙皓继位(264 年)后,陆凯改任巴丘都督。武昌右部督所辖地域。“自武昌上至蒲圻”,故又被称为“督武昌以上诸军事”,吴未處员曾任此职《会植典录)称其“少有调悦之志,仕吴黄门郎。以捷对见异,超拜尚书侍中。晋军来伐,遣员持节都督武昌已上诸军事,员先上还节盖印绶,然后归顺。”“此外,孙吴后期任“武昌督”而未言督左右部者有宗室大将孙邻之子孙述,”还有鲁肃之子鲁淑,“水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候、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

值得注意的是,孙吴政权还针对各地督将设置了监军官员。胡三省日“员之边镇有督、有监,督者,督诸军事之职:监者,监诸军事之职、“其中有武昌监对光。中孙吴军镇之“监”,其全称应为“监军使者”。如孙亮五风二年(255年)十三月,“以冯朝为监军使者,督徐州诸军事“吴末钟离“拜偏将军,成西陵、与监军使者唐盛论地形势 “监军使者可以勤奏督将.能致其撤职系身,故在军中权势甚重。据廖伯源先生研究,其制度渊源于西汉,盛于东汉。“监军 使者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监察征伐之使者,其二为监督屯守兵营之使者,其三为督州郡兵讨伐地方性叛乱之使者。”孙吴之武昌监应属于第二二类。廖伯源先生还总结道“出 为使者,监督屯兵军营,是宫廷亲近小臣外出掌握权力之一例。另一方面,亦可见皇帝对身分较高之军官如将军之防间;在无战争时,不使将军领兵,以防兵为将有。”

综上所述,孙吴后期出任武昌(鄂州)都督者多为文人,如范慎、薛莹、鲁淑、虞员等,而少有像孙述那样的将门之后。如此重要的军镇却接连由一批文官掌管,他们既不擅长军事,也没有作战的经历与功绩,难怪虞员在大敌来临时便弃甲投降了。笔者分析,吴国执政者这样安排可能有以下原因:其一,自孙权病逝(252年)至步阐据西陵降晋(272 年),在20年时间内,武昌及上流各地未曾遭受重兵入侵。魏吴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都爆发在下游的淮南。

如建兴元年(252年)东兴之战;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征淮南;五凤二年(255 年)册丘俭、文钦反叛,孙峻进兵巢湖;太平二年至三年(257--258 年)诸葛诞据寿春反叛、孙琳发兵接应会战等等。武昌所在的江夏那并非双方争夺的焦点区域,局势较为平静,所以吴国没有把著名战将派往当地戍守。

其二,因为武昌(鄂州)战区地处长江中游之枢要,又屯有重兵,其军政长官若是惯于征战的武将,孙吴统治者或会担心其挟兵自重、左右政局,甚至举众反叛或投敌。而由文职官员出任武昌都督,则对朝廷的潜在威胁要减少许多。也许是基于这种安全方面的考虑,孙吴统治者才很少让将官来担任这一职务。但是这种安排对于对外作战是明显不利的,后来西晋伐吴进攻武昌(鄂州)时,几乎是兵不血刃地结束了战斗。“王戎遣参军襄阳罗尚.南阳刘乔将兵与王溶合攻武昌(鄂州),吴江夏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虞呙皆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