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人物之湖北电视台副台长姜公映
提起姜公映,鄂州新闻界的人都耳熟能详,提到他策划、协助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连续剧《大姐》和历届湖北台大型文艺晚会,普通市民也不陌生。
闲不住的电视人
记者:您曾在湖北台新闻中心当了15年的记者,回首往昔,您把自己归纳为哪一类记者呢?
姜公映:我想应该是勤奋型。我当时跑得最多的是时政报道,先后报道过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湖北的情况,除此之外,我较留意三农报道。以前的摄像设备很笨重,下乡一次特别不容易,但是我不放过任何一个下乡的机会,因为生动的镜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设计得出来的,要靠记者去寻找,去捕捉。总记得有一次,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板栗基地,成群结队的农民挑着板栗,脸上绽开了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深受感染,开机拍下了一组组生动的镜头。过后,找来老乡一问才知道,那年政策放开,多家机构进山收购,不仅价格抬高了,农民也不用走更远的山路卖板栗了。据此我写了篇生动的报道。
记者:1996年您的《谁是黄金时间的座上客》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1997年《父子》获中国电视社教奖一等奖,2003年《龙凤呈祥》春节联欢晚会获全国星光奖一等奖、《草原组诗》获全国百家电视节目展播金奖,从网上打印出的关于您的获奖作品足足有两大页,获奖类型从新闻作品到综艺节目、栏目,这么多的奖项是怎么得的?
姜公映:在台里大家戏称我是“工作狂”,我说我自己只是“闲不住”罢了。在台新闻中心15年,我采访报道了1000多条电视新闻和专题,其中有100多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10条新闻被《新闻联播》报题或是作头条,有60多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担任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期间,几乎所有的重要报道的稿件我都要亲自参加采编,因为那是一个电视人的责任。
记者:在您所获的奖项中,我注意到从1997年起,您的获奖目录中开始有了电视剧甚至是戏曲的奖项,这是怎么回事呢?
姜公映:1995年,我由新闻中心主任调任总编室主任。总编室是全台的中枢,起着对内协调,对外联络的作用。摸惯了摄像机总想着自己制作节目,在台领导的支持下,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总编室是不是也能制作些节目呢?当时我从社会上一次聘了十几个人,继北京台《北京你早》栏目后全国第二家开办了早间大型杂志性栏目《早安湖北》,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此后又创办了《电视立交桥》、《股市快讯》等栏目。其中就有社科栏目和电视剧甚至是戏曲。
让“火凤凰”腾空而起
记者:众所周知,湖北电视台的台标改变为火凤缘于您当时的征集宗旨“新台标必须蕴含极深的楚文化底蕴”,当时为什么选火凤作为湖北台的台标呢?
姜公映:“火凤凰”是湖北电视台于1999年2月1日对两套节目实施全面改版而推出的新台标。因为湖北是个崇凤尚火的地域电视台,“火凤凰”以其简洁、流畅的二笔代表“电视”英文缩写TV,寓意流经湖北的长江和汉水,其崛起而飞,冲天而起的姿势,寓意一种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也象征着有史以来湖北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入选,实践也证明,这个台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记者:湖北电视台的简介中,所列举的精品《三大名楼》、《龙凤呈祥》、《万里舞春风》三台晚会全是您的作品,从记者到导演,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姜公映:记者这个特殊的行业教会了我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在我25年的新闻生涯中,有11年是行使管理职能,这11年也是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关注前沿发展,跟踪最新动态,保持新鲜观念和清醒头脑,是一个电视人应有的敏感。在新闻部我提出了“大编辑部”的方案,使新闻资源得到了充分整合,当总编室主任时,我主持制定了10多项规章制度,使新闻宣传有章可循。
2001年任副台长后,我分管的宣传摊子大了,我一直亲自参与重大题材的选题、策划,参与摄制的纪录片《父子》、《舟舟进京记》,专题片《将魂》、《关公文化寻踪》等囊括了“中国电视奖”、“飞天奖”、“星光奖”、“金鹰奖”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奖。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我永远保持着儿时如饥似渴的求知状态。
情系故乡
记者:您印象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姜公映:我出生在华容镇何庄村,家乡世代文人辈出,当时还有一个人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当记者,因此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但是读初中时正逢“文革”,教室布满蜘蛛网与灰尘,求学无门。直到有一天,母亲将我领到阁楼上,那里堆放着许多在市面上已找不到的线装书,从此,虽然一样出工,但是阁楼却成为我吸取文化养分的乐园。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3年后,被分配到湖北台当记者。
记者:建市二十周年庆典、历届捕鱼节、华人传媒鄂州行,我们的记者总会在鄂州的许多大型活动中找到您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与家乡的联系紧密吗?
姜公映:以前在记者部时几乎家乡大大小小的新闻我都参与过,后来主管文艺这一块,家乡的大小活动,只要是帮得上忙的,我都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