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这是一位作家对岳麓书院的描写。
我们到岳麓书院时正值大雨,先在书院外的“爱晚亭”躲了一阵子。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距岳麓书院后门二百米。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
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由当时岳麓书院院长罗典所创建,因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名声在外,谢冰莹为它提笔作文,毛主席在此挥毫题诗。
走进岳麓书院这座弦歌千年的学府,传统庭院式建筑掩映在青山之中。史书上那些声名赫赫的人物曾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而后独善其身或者兼济天下,从一个个少年变成一个个传奇。
暮春雨中的岳麓山,林木苍翠,岳麓书院现在的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明伦堂、百泉轩、御书楼、文昌阁、明伦堂、大成殿等。
大门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建于明代正德四年,正上方悬挂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大门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一个流水对。相传清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后,学生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出了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众人苦思下联时,贡生张中阶脱口而出“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在书院尤其兴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