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愤怒时,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文:多多黛
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前不久,一个十二岁的男孩调皮弄坏了茶馆里的东西,被要求赔偿。
孩子犯了错,并且,还赔了钱,妈妈就随口训斥了几句,可男孩瞪着眼看着妈妈,手握紧拳头,后来,居然双手紧紧掐住妈妈的脖子,妈妈拿起旁边的筷子打了孩子两下,同伴赶紧上前阻止。
本以为拉开了母子俩,事情也平息了。
却没有想到,男孩很快扑了上去,又和妈妈扭打成一团。
看傻眼的不仅只有在场的人,许多看视频的网友们,也傻了。这是有和妈妈有多大仇,一而再,再而三去打自己的妈妈。
但是,指责的评论中,却夹杂着这么一条:
“这个愤怒的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愤怒,真可怜。”
视频里的孩子,一开始身子向妈妈面前倾斜,眼睛睁大,双拳紧握。那时的他,已经是很愤怒了。
当孩子愤怒时,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像视频中的母子那般,男孩已经很愤怒了,可是,他的妈妈依旧呵斥和批评他,这样只会换来孩子的攻击。
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是敢怒不敢言。
可是,当孩子力量蓄积到一定的时候,他们不仅能敢怒,也会敢动手。
如果孩子的愤怒,能够被温柔以待,他们不会如此过分的。
愤怒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情感,在进化过程中,“愤怒”这种情绪,甚至比与“爱”相关的情绪发展还要久远。
愤怒可以让一个人提高攻击力,而一个具备足够攻击力的生物,能够更有利的维护自己的权益、界限,保护自己和别人,吓退潜在威胁自己的人。
每一个孩子都有愤怒的权利。
世上最残酷的父母,莫不过于压抑孩子,不让孩子表达愤怒的父母。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上架子鼓课。因为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他就在教室外面的玩具区玩一会。
一个小男孩用乐高积木堆了一个警察局。听他妈妈说,为了玩乐高,专门早来了半个多小时。
这时,另外一个小女孩也想玩乐高。可是,已经没有了多余的积木块。
因为这个是公共的玩具区域,只要上课的小朋友都是可以玩的。于是,男孩妈妈要求他拆掉警察局的一部分,和小女孩分享。
在男孩还来不及回应时,小女孩伸手推倒了“警察局”。
男孩一下就懵了,紧接着大口喘着气,咬紧牙齿,厉声地问女孩:“你干嘛?这是我拼的。”
看到男孩这模样,他妈妈马上走过来,拉走了男孩说:“不可以发脾气,这样就不乖了哈。这不是我们家的,你玩了这么久,应该让别的小朋友玩了。乐高不就是拼拼拆拆吗,我们可以明天再拼。”
男孩很生气,可是,他妈妈却不允许他表达愤怒,强硬地堵塞了他的情绪出口。
被压抑的愤怒,变成了心底无法言说的伤,成为一种心病,让孩子戴着面具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
一个不被允许愤怒的孩子,长大后是“病态”的。
有的人明明对别人很愤怒,却选择伤害自己。
表妹在女儿高二那一年发现女儿“自残”的行为。
记忆中,外甥女一直乖巧懂事,对于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却没有想到,这么懂事的孩子,会对自己痛下狠手。
表妹没有忽视这件事,而是带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
后来,医生说,小外甥女是一座“火山”,内心有很多情绪和愤怒,她又不懂得如何释放,只能通过“自残”的方式来释放。
据表妹说,有好几次,女儿考试不理想,在屋里摔书本,她看见了,制止了女儿的行为。
她说不喜欢女儿这么愤怒。
可是,她却不知道孩子的愤怒不可怕,不会表达愤怒才可怕。
有的人会成为一个暴躁的人,曾没有表露的愤怒,以一种不可控的形式表达出来。
北大学生吴谢宇的“弑母案”,耸人听闻。
吴谢宇在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和同学眼里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的缺点。
事实上,他并非完美,而是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愤怒。成年后,他选择了弑母这么残忍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愤怒。
孩子的愤怒被压抑太久,会失去释放愤怒的能力,变成一个善用被动攻击的人。
被动攻击的人,习惯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发泄愤怒的情绪。
内心会对生活中的很多事不满意,甚至有怨恨的情绪,但是,不敢或者不愿意直接表达出来,而会选择更隐秘的一种方式去攻击,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
被动攻击,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
堂弟便是这样的一个人,面对叔叔的严管,他只能用磨蹭、拖拉来回击。有一次,聚会中他多喝了两杯,说自己上学那会故意迟到,不带作业,因为知道这样会激怒叔叔,看到叔叔暴跳如雷的时候,他甚至心里很开心。
现如今,在工作上,他也是一个会把事情压到最后一刻完成的人。
愤怒不被接纳的孩子,一生都逃不过愤怒的控制。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而父母需要做的,便是让孩子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去拥抱和释放愤怒。
首先,不要在孩子愤怒的时候说道理。
英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Kathrym Mewes把孩子的情绪爆发形象地比喻为“情绪山峰”(Emotion Mountain),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阶段:“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第二个阶段:“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让其陷入窘境”
第三个阶段:“呜咽以及接受了事实”
第四个阶段:“精疲力尽、回归平静”。
按照这个层层叠进的过程,前三个阶段父母不应该去干扰孩子,而在第四个阶段才是父母真正讲道理的时间。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重复刚才让他生气和愤怒的事情,标识他刚才的情绪是很愤怒。
其次,允许孩子表达愤怒。
孩子需要适当的方式宣泄愤怒。
如果愤怒无法向外表达,它很可能会向内部成为自我攻击,造成所谓的“内伤”,很可能更长远地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压抑有多深,攻击便有多强。
视频中,这位父亲向自己的女儿传达了三点很重要的信息:
你有权利去生气,不管对方是谁。
即使你生气了,我们依然爱你。
虽然生气,很愤怒,可是,也一定要告诉别人你为什么生气,这样才会明白你的底线,并且会尊重它。
让孩子学会和别人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
太长时间生气,愤怒会反噬你,不管如何也要学会要慢慢放下。
再次,让孩子学会“功能性愤怒”的表达方式。
“功能性的愤怒”——合情合理,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委屈、挫折、伤害、痛苦这些感情都如实表达出来;比较客观的陈述事实,将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
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了而愤怒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这样说:“这是我的玩具,你抢了它,我现在没有了玩具玩,如果是我抢了你的玩具,你会怎么样?”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说了让自己愤怒的事,而且,试着让对方换位思考,更利于自己达到要回玩具的意愿。
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而“功能性愤怒”是会保护孩子自己权益最好的方式。
会表达愤怒的孩子,比不会表达愤怒的孩子更快乐。
父母爱孩子,便会接纳孩子的愤怒,允许他们表达愤怒,教会他们释放愤怒。
作者:多多黛,80后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写给你们看。来源: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每天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