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总结 | 从泥泞中去向光明与宁静处

终于到了deadline

除夕的钟声即将敲响,我再没有任何理由不写年度总结了……时间快得近乎残忍,我又拖沓得太可恶。怀着暑假最后一天补作业的心情,我连夜梳理2020年的脉络。倒不是故意想找借口,只是相对于旅行素材丰富的前几年,今年明显少了很多浪漫和灵光乍现的时刻。

过往只要对着手机相册里的照片按图索骥,就能大致勾勒出过去一年大致的生活的轮廓,但对于所有人来说,2020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就像被偷走了一样。

回想起上一个春天。

在度过了一个信息混乱,气氛萧索的春节之后,本该开工的朋友们迟迟没能返京,而我原本打算回去过元宵节的计划也无法实施。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你先别回来吧。”

好在口罩还是够的,除了每周去一次超市采购食物,我也没有其他事情需要出门。

三月之前,窗外那条主干道从早到晚都没什么车,路上也没什么人,我从没见过那么寂静的北京。三月过后,物流和少数餐饮恢复了外卖,物业在小区门口放置了好几个铁架子,标记了楼号。所有人的快递都放在架子上,每一份上都有粗粗的马克笔写着门牌号和姓名。

取外卖时,多了一种奇怪的仪式:

“你是肯德基吗?”

“不是,我是麦当劳。”

我们小区没有太宽敞的公共活动区域,疫情之前比较少看见邻居在小区里走动,直到2020年的春天,所有人都穿着睡衣在快递架至少露过一次面。

我短暂的关注了一段时间新闻之后,就刻意减少了上网的时间。接收外界信息越多就越焦虑,注意力难以回到自身。

在某一个时刻,出于直觉,我清晰的意识到——越是在这样特殊的境地中,越是要尽量像往常一样去生活,即便客观条件不允许,你自己的内心也一定不能失序。

那段日子里我主要做的事可以简洁的概括为“我的精神文明建设”,读了一些以前兴致勃勃买回来,却一次也没有翻过的书。看了一些电影和剧,有些特别喜欢的就多看几遍。做了多肉的扦插,又做了春羽和龟背竹的扦插。拼了四五个乐高。

在微信上和面面聊天说,是不是我们的工作性质的原因,这十多年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对着电脑,所以孤独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特别难以忍受。

天气暖和一些之后,物业把门口的置物架都撤了,快递和外卖又可以进小区了,而那些穿着睡衣的邻居聚集在小区门口找快递的景象也不复出现。

我意外的发现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公园,种满了月季和鸢尾。除了门口的保安和园艺工人之外,几乎见不到什么人。我每天下午会戴上口罩,塞上耳机去公园里走半个小时,这点运动量当然不可能减肥,只是起到一点儿活动筋骨的作用。

听了很多《锵锵》的音频,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依然是我最喜欢的谈话类节目。

晚上看完书或电影之后,会回到书桌前写一两个小时手稿。最开始想用空空的名字作为书名,但最后还是决定用“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这个短句。

上半年,五六个月的时间,草草几句就概括完了。“衣食住行”的“行”放在最后一位,显然不是人生之必须,然而当温饱和安身立命都解决了之后,行万里路的价值和意义终于凸显出来——不能旅行的日子,确实有一点儿窒息。

阅读

整理了几本觉得值得标记的书,如果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一看。

我想说的是,我不太习惯开书单并不是因为我懒惰(是的,我懒惰,但这件事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主要是我觉得贸然给别人推荐书有点儿自以为是。有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对同一本书或同一个电影的看法都未见得一致,何况是互相并不足够了解的人呢。

1 《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

以前只知道茨威格的小说好,后来才发觉,他写什么都好。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传记,厚达30多万字,是旧时代的欧洲的挽歌。文笔优美,情感饱满而真挚。时间跨度从一战之前到二战危局。它的副标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事实上,这些回忆都带着沉重的血泪。

茨威格一生交友广泛,书里出现了同时代的许多的大师。比如罗曼罗兰、弗洛伊德等等,作为名家趣事来读也很不错。

1942年,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一同自杀,两年后,也就是1944年,二战将近尾声,这本书才面世。他在书写此书时,给朋友的信中说到“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我读这本书大多是在深夜里,数次落泪。就像一篇书评所说的“这本书让茨威格所有的缺点都变成了优点”,他的悲观与深沉、细腻、正直,甚至是傲慢,都因真挚而无比动人。

唯一的问题是,太厚了,需要耐心。

2 《在中国的屏风上》/毛姆

1919至1920年冬季,时年45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此书是他此次行程的产物。58篇长短不一的“旅行素材”组成了一副当时中国的风土画卷。

在游记类的作品里,我喜欢散文多过工具书,喜欢情绪多过实用性。

我之喜欢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没有太多主观的偏见,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一种白描的叙事,而不是一种猎奇的凝视。

3 《叶之震颤》/毛姆

很好读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译得很流畅,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没有佶屈聱牙的翻译腔。之前我在一次短暂的直播中推荐过(是不小心直播的,智商捉急)非常喜欢其中那篇《阿赤》,视角在虚实之间不断切换,简直是电影般的语言。

读毛姆这么多年,有两个感叹,一个是“真能写啊”,另一个是“写这么多,竟然还能写得这么好”,通俗直白,刻薄幽默,阅读门槛低,随时随地都能看。

4 《二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

这本书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当年她获奖有一些争议,被认为作品的政治性大于文学性……OK,这也不重要,本来也不是想说这个。

这本书可能比较适合年龄和我相近的人读一读,它是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其中涉及的特殊的历史背景,需要做一点功课。

我认为这是从痛苦中淬炼的作品。我读得很慢,因为能量太强,你会感觉灵魂受到的冲击太大,需要连续的深呼吸。

读的过程有点像生一场病。

……

本来列了十本书,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再写下去好像成了一篇阅读推荐,算鸟算鸟,就当我偷点懒吧,也不逐一列举了。笼统点说,喜欢日本文学的可以多读读伊坂幸太郎,他的作品能让人思考,过后你又会感到很开心。

喜欢犯罪小说的可以看看“哈利·霍特警探系列”,我看了《雪人》《猎豹》《幽灵》和《警察》这四本,写得很好,而且!请注意,对外国人名无能的人有福了,这个系列里的名字都超好记!我现在在攻克自己的难题,就是俄国文学——我原本以为最大的困难是厚度,没想到是人名——不是难记的问题,是每个人物都有好几个名字。

也没什么捷径可选,只能慢慢啃,最近刚啃完《安娜卡列尼娜》,读完还是感觉非常值得的,巨匠手笔,意外的好读(名字不好记没干系,记住几个主要角色就行了)常规的推荐是耶茨和菲茨杰拉德,读再多遍都不厌倦。

新玩意儿

1 跳绳

我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开始学习跳绳的。

一开始真的很笨拙,看过手机里自己录的几段视频,可以说和一头熊没什么区别(可能灵活的熊会表示“我不服气”)然后又看了很多教学视频,发现没什么速成的办法,就放弃了邪念老老实实苦练。

很奇怪,好像学武功一样,突然有天就打通了经脉,一下子找准了节奏,竟然可以连续跳150多个不断绳,要知道一开始我只能连续跳8个呀,这种程度几乎就是一头熊学会了飞行吧(倒也不必这样夸奖自己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绳友们,让我们脱下累赘的棉睡衣和羽绒服,穿上我们的运动内衣,换上我们的气垫鞋,带上我们的跳绳,继续跳起来吧,总有一天我们能跳上月球!

2 泡菜泡菜,做泡菜

一切都是从某天和面姐逛街,她带了一小袋自制泡菜给我开始的。

“如果你有一个坛子,那么你隔三差五就会想丢些菜进去泡。”

她用传教般的姿态向我安利了自己做泡菜这件事。我回到家就下单买了一个10斤容量的玻璃坛子。这就是一个业余厨师的自我修养:始终对开发新菜品怀着诚挚的热情。

我一共做了三次坛子水。

第一次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错了,一坛子白花花的漂浮物。第二次很成功,我也因此享受了两个月自己亲手做的酸萝卜和酸泡菜,但是有天我买了一根有问题的萝卜,切开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新鲜,但我怀着侥幸心态,认为发酵的泡菜水肯定能战胜不完美的萝卜,就冒险丢进去了,果然整个坛子都被毁了。

我的泡菜老师面姐自己也失败了一两次,事后我们在微信会议上总结,做泡菜是一门玄学,即便每次都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步骤,可是不晓得哪个细微的地方出点问题,就失败了。

我们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薛定谔的泡菜”。我第三次做的泡菜水,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于是这个冬天我就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直到前几天一箱东方树叶不小心撞破了坛子……

我到现在还无法平静的回忆当天的那一幕,整个厨房的地板上全是泡菜水,我沐浴在发酵的酸爽气味里,感觉自己整个人就是一棵行走的泡菜。

基于这个打击,我可能要暂时退出做泡菜的队伍……2021等我修整好我破碎的灵魂再战泡菜界!

3 史莱姆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做的那个,史莱姆,是干什么的?”它什么也不干,它只是一坨软FUFU、湿哒哒、Q弹弹的解压工具。我几乎给我所有的朋友都送了两三个,大家迫于我的热情只好勉为其难收下,当然我也遭到过拒绝。有一位朋友是这样对我说的“那个东西,我妹妹上初中以后就不玩了”。而我在购买原材料的买家评论看到最多的留言也是:不错,孩子很喜欢。

在此特别鸣谢琦琦为我的手工史莱姆拍摄的图片,非常美,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手艺呢

工作

我前两年的年度总结里就说过,作为写作者,作品其实就是最好的生命刻度。

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旅行,看过多少山川湖海,如果那一年没有认真写作,我的内心始终是不踏实的。

今年这件事完成得还算不错,纵向比较的话,《此时》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一本小说。我当然能理解很多老读者对《深海》和《飘零》有无可取代的感情,但从我自己内心深处来说,还是希望能更精炼、更朴素和更深刻。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写这么厚的手稿了,而在写《此时》的手稿的过程中,我有种与往昔岁月重聚的感动。我知道它不是最好,可它有极其特别的意义,在我的生命旅程中。

要非常认真的感谢《此时》的责编墨墨,原稿中有许多必须修改或删除的小细节,这些麻烦她都为我处理掉了。如果不是她的坚持,也不会有这么文艺精致的封面。

更要谢谢陪我跑了整整8周签售会的班欢和6周的小月,虽然我们彼此都会说,这是工作,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连续十几个周末辗转于各个城市,从东北到华南,遇到各种困难和麻烦,是多么糟心疲惫。

从厦门去南昌遭遇上了航班取消,我和班欢只能去坐五个多小时的卧铺,尽管这样,我们还用中午打包的剩饭在火车上拍了“请问这是您点的外卖”情景短剧,也算是很会苦中作乐了。

想谢谢在今年这样的情势下来参加签售的读者们,我知道大家也都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出现在签售现场的。另外也有很多读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来活动现场,我觉得这也并不重要,只是生活一桩非常微小的事情,无需为此感到哪怕一丁点儿遗憾。

特别想感谢昆明的读者,因为特殊情况,临时改成了线上直播形式,在那么突然的状况下,大家都给予了理解,这份心意我和同行的伙伴都铭感于心,以后一定找机会补上~

生活啊生活

“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其实以上的内容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这个篇章充满了各种情绪、琐碎、遗憾和教训,这些东西重叠起来,好像也就只能叫生活了。

九月回了长沙,和失联许多年的姐姐见了面,讲了很多话,得知了很多我从前不知道的事情,让我抱憾一生的事情,有些心结不是三年五载能够解开的,像密密的针扎在心里,你不会死,却永远也不会好受。

有些话,连写出来都觉得虚伪,大概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星星和月亮说一说。

前些天和一个小妹妹聊天,我说我同龄的朋友,已经没有人写年度总结这种东西了,她问我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情绪更复杂了。

我想以她的阅历大概还不能够明白,不是更复杂了,是不必对人言了。

人变得沉默,也许是因为表达欲消退,也许是因为不想再表演,而无论哪种原因,都不意味着你变得更通透了。懒得想和想得开,有时并不是同一回事。

人际关系维持在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就像一张十人位的桌台,虽然有人离席,但也有相应数量的人补上了空位。但我知道,我这张台总有几个人是不会站起来的,比如笨笨,我们今年又见了面,在江浙沪地区签售时,全靠她带我去找好吃的餐厅。比如绣花,即使我现在一年只回去一两次,我们之间还是像二十多岁一样无话不说。

而我和另外一些朋友的关系,公平的说,是被我自己的消沉和懈怠搞砸了,我以非常不成熟的方式对待成年人的友谊,彼此疏远也是在所难免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心里的李空空依然没有学聪明。

前几天我重新登上了ins,已经一年半左右没更新过了,有很多遗漏的留言。

其中有一个女孩儿说“你总能从泥泞中有所得”,我认为这实在是太过誉了,我哪儿有这样玲珑剔透的心思。

我只是很坚决的信任着一些朴素的真理,一些陈旧的价值观。我不止是相信,更是知道——一切都会过去,而你要有耐心。

唯有耐心,能让你于破败中建造,让你重新认识文学之意义和阅读之必要。唯有耐心能让人自泥泞中去向光明与平静处。

“像一个人航行在陌生的海洋,我侧身于永远的土著;他们的桌上是丰盛的白昼,而我意在充满图像的地方。”

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