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写意,随心造意:我读张际才的写意山水画
2020-09-15 12:41
图文/ 刘德谦
刘德谦作品
著名山水画家张际才老师在网上无私传授写意山水画,讲解透彻,示范为先,非常实用,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本想到他的训练营亲自受教,奈时间等原因安排不过来,只好品读他的画册、观看他的教学视频、揣摩他的技法书,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学习,似乎也有所得,今与诸君共勉。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摒弃自然主义的形似,不纠缠于描绘对象外在的形态,而是抉取其内在的、寄寓其间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以形寓意,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激情和内心的审美追求。
刘德谦作品
细读张际才老师的作品,很多是对景写生,随心造意而成,意境幽远,别具韵味。他擅于通过对物象的取舍、重组,章法另构,笔墨独创,使画面达到画家所要表现的至美境地。这里的写生,已不是写真,纪实,而是借景抒写性灵,表情达意,带有独创性的写意过程,是一种主观的叙事表达。
对景立意、创意、写意,是一个与景物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再创造过程,画家被景物激起了创作冲动,景物在画家的创作中得到再塑造。
刘德谦作品
有写生体验的人都知道,面对南方山水的茂盛,看不見山石,眼前只有团团浓绿和杂乱茂密的树丛,似乎无从下手,但张老师往往能在杂乱中找到规律,找到南方山水的特点,比如他喜欢从画树入手,以树衬山,以水衬山,通过各种独具特色的树的再造,水的再造,云的渲染,以彰显南方山的秀丽和气势,写出了心中独具审美意义上的山水。这种是自我的,个性化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和其神韵的,可谓天人合一,生气勃勃,情景皆含其中。
刘德谦作品
由此我想,写生中树不“真”、山不“真”都不是问题,只要尊重大自然的一般规律,只要是笔真、墨真、心真, 真心感悟,带动笔墨情致,写出心中那山水的神采、生命的气息,达意,达情,写出自我和真性情,才是根本所在。
至简,是写意山水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张际才老师绘画特点之一。
他有些作品看上去比较“满”,但整体又显得很空灵,这也是一种“简”。这种“简”,体现在去繁就简,去芜存菁,去掉了许多繁琐的东西,使主题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
刘德谦作品
这种“简”,还体现在他对画面前景某个具体物象的描绘之中,比如他前景的树,画树功夫堪称一绝,总能得体自然,一棵占据半边画面的古树,数笔之下就能形象毕现,线条亦边线亦结构亦质感,粗犷律动,生动鲜活,树的神态呼之欲出。他画的线条,非常简洁明快,老辣苍润,以一当百;若无功夫加身,则不堪想象。
中国画的表达有时真的很神奇,如果你把物象画得具体周全,神韵却没有了,有时一笔划过,形神毕现,让人心动不已。可见,“简”是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抓住特征,简化形体用笔,是表达那一份神采的必要功夫。
刘德谦作品
线条是中国画造形的最重要语言,线的质量最能显示画家的功力。用张老师的话说,线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张老师的线条功力历经数十年磨炼,才有那份厚重,那份纯净,那份坚挺耐看。点线面结合,干湿浓淡共用,可浓于焦墨或淡于若无,所用之处恰到好处,苍润可表,虚实能达,灵动鲜活,这就是我对张老师笔墨语言的理解。
张老师对画面中景、远景、点景的处理,也充分体现出了“简”。中景中那描绘相对细致的屋宇或小桥、山川,仍然是高度概括简化了的,有的是变形夸张的。远景则更加概括,以淡墨或彩墨大笔铺陈,在极简的块面中幻化远山远树的奥妙。有句话叫幻化出万象,此话不虚。有了前景的厚重,中景的刻画,远景的飘渺则造就了画面的灵气,寓无尽风采在淡烟中,勾起万千暇想,味道美极了。
刘德谦作品
张老师画面中的点景特别精彩,也特别写意,非常舒服到位,或人物或舟辑,或鸟雀或家禽兽畜,无不生动,点景使前景淡化了一些粗犷和狂放,整个画面的节奏律动情致的表达刚刚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形无全似,而形神逼人,可称妙极。”
在神韵之外审视物象,景物好象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反思之,完全脱开对景写生之景物,也万万不可。景物是神的依附,如身体与灵魂,是创作源泉。有了江山多娇才能生出万千画卷。
刘德谦作品
概言之,张老师的画作非常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平淡、率真,自然天成,意味深醇。
绘画说到底是个造美的过程,能把美传递给喜欢的人。王学仲先生有对联称:书存山岳气,画冶众生心。能使山水画作之境陶情操冶心灵,这个过程本就很美。
刘德谦 ,1945年生,山东济宁人。毕业于济宁学院美术系,任教于济宁教育学院、济宁金乡一中,从事艺术教育40载。现为中国美术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华文化艺术家联合会副秘书长,曲阜鸿儒书画院副院长。
编辑:小桐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