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决定一时,情商决定一世

X
作为教育者,大家在一起,谈得最多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在大多数老师的眼里,似乎已经有一条不成文的准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人才,将来就一定有出息,成绩差的学生就是蠢材,将来肯定就是悲哀。
有家长常说,我的孩子在小学的成绩很好,为什么到了高中就不行呢?其实,很多孩子是这样,我听了,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但是我想说的话实在太多.
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了,可是在我们的校园,素质教育只是一个为了应付的口号,应试教育才是轰轰烈烈地在做,从小学起,班级就开始搞评比,只要能够量化的项目,就一定要评出个三六九等,然后就凭这个等级来给老师评优发奖,
有时候,真的很想哭,为自己的辛勤劳动哭,为家长哭, 为教育哭,更为孩子的未来哭.
问老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说,学校要评比,我也没有办法,所以小学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童年的快乐与天真慢慢远离他们,而且很多时候作业的答案是唯一的,孩子的个性与想象力也慢慢在退化。
问家长,你为什么从小就那么看重孩子的成绩,而不是看重他的品质、习惯与能力呢?家长说,高考不考这些啊。(其实就是因为品质、习惯与能力没有形成好,所以到了高年级成绩肯定会下降)
问校长,你为什么要那么逼老师啊?校长说,上级部门就是这样来评比学校的啊,家长就是这样要求学校的啊,否则学校怎么招生?怎么生存?。
问教育主管部门,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老师与孩子?回答:因为高考就是这样要求的,选拔人才就是这样啊,不看成绩那看什么呢?
教育改革改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就不能围绕我们的教育方针设身处地地去想想呢?为什么不想想从考察学生的情商角度去命题呢?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改的就是教学大纲和教材,但那应该是最需要改的吗?我认为教材应该有相对稳定性才对啊,现在教材从原来的必修3本一下子增加到5、6本,还说是减轻学生负担,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教育有共性与个性,教材最主要体现的应该是共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公认的精华.而我们现在的教材每年在变,高考题目又那么深、那么广、那么多,学生与老师已经完全成为了输入知识的机器,可是真的进了大学,所学的知识80%基本上没有用,而且也很快遗忘了,特别是英语,国人几乎把它当作万能语言来学,而真的走向社会,对80%的人基本上不起任何作用,相反,对自己的母语却遗忘很多,连个字也写不好,更不用说写应用文。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而到了大学呢,则是重新学习小学的知识:诚信品质、自立能力、孝敬父母、关心社会。。。。。可是由于从小学起,我们重视的就只是智商教育,忽视了情商教育,所以相当多的学生真的到了大学结果连基本的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没有了。
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在教育战线已经有29年,一直从事了班主任工作,从我自身的教育管理实践和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经历证明了另一个观点:智商决定一时,情商决定一世。
学习成绩好固然重要,它可以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专业基础,可以为自己人生前进的道路创造许多的机会,所以老师重视学生的成绩肯定是没有错,但是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人才,将来不一定就幸福,成绩差的学生更不一定就是蠢材,将来更不一定就是悲哀。
曾经有一位得意弟子,成绩非常优秀,从名牌大学的本科,一直到硕士,再到博士,再到现在携带全家人在美国已经定居三年了,应该说他是非常幸福的。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因为他的妻子也是外国语学院的高才生,两人的性格很好强(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好强),所以现在已是2个孩子的为人父、为人母的他们,经常不卖对方的帐,相互挑剔,虽然没有离婚,但是也已经是形同陌生人,每次接到他的越洋电话,听到他无奈与痛苦的倾诉,我很揪心:是什么导致他不幸福?
同样是我的另一位弟子,成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