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未来之间》(美  汉娜.阿伦特著)读记

这两天,一直在读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对于其中的〈教育的危机〉一节比较关注。现就一些自己还没有消化的观点呈给大家:

“在美国,危机最典型、最引人深思的一面常常发生在教育领域,至少过去的十年间,教育已经变成了一个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几乎每天占据着报纸版面。”看过这句话,想想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在本世纪,任何发生在一国之内的事,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同样有可能发生在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美国的教育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美国发生的教育问题在中国也要发生的,因为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话题,比如孩子的去自然化,肥胖、电子产品、治安状况……。想起自己上中学的时候,看到别人脸上长满青春痘,还没到自己青春期的自己总认为自己与之无缘,而其实不是无缘,只是自己还没有到达那个时期,等到自己长青春痘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话是无知浅陋之言。

“那就是危机实况正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破除假象和偏见去探寻事情的真正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诞生性(natality),即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简单来说,偏见的消除意味着,我们丧失(志军注:自己觉得用“抛弃”好于“丧失”,或是丧失更好一些,因为抛弃带有主动性,而丧失则具有一种不知不觉地不察觉)了在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教育根本上是对诞生性问题的回答时,所盲目依赖的答案。危机迫使我们返回到问题本身,要求自己给出新的或旧的答案,但绝不是匆忙的判断。只有当我们用早已形成的,即偏见来回答这个问题时,危机才会演变为灾难。这样的态度不公加速了危机的来临,而且使我们丧失了以现实的经验和这所提供的反思机会。”此一段内容,自己读来甚是不容易理解。教育的本质为什么是诞生性,读到后来才稍微理出点头绪,当然也只是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因为世界对于孩子而言就是陌生的,他诞生在这个世界我们作为先来者就要照顾他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使之能更好更快的投入这个对他们而言比较陌生且要遵循许多秩序的世界中来。

“在当今时代,共同感的消失是时代危机的最确切标志。”

“使美国的教育危机如此严峻的,乃是这个国家的政治氛围,它本身争取平等和尽可能抹平一切差别,年经和年老之间的差别、有天分和没天分的差别,最终抹平孩子和成人的差别,特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差别。”读完这句话,我感觉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不是也有此倾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体现的教育地位平等,学生的地位有史以来的空前提升,老师角色的前所未有的转换,是不是也在抹平学生和老师的差别。且不说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抹平有什么不好,单就学生之间的地位抹平是不是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每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但每个人的能力却不是均衡的,是不平等的,那么在这种教育的抹平中我们如何保证学生权利前提又要体现和保护学生能力的差异呢?我们的现状在追求一种平等教育,可我们在追求权利平等的过程中把能力的不均衡给抹杀了。

“为了保护孩童世界的自足价值,我们反而放弃了为孩子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放弃了](志军加)逐渐培养他们工作而不是玩的习惯的责任。”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尽量让孩子停留在孩童世界里是不是完全正确呢,也许小学里还是可以的吧。可其实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大家都强调保持童心,难道保持一颗童心生活在这个世界就不能进入成人世界了吗?这儿让自己很纠结,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借鉴和批判呢?

“儿童是一个发展的人,童年期只是为步入成年期做准备的一个临时阶段。”可难道童年期不是人生的一个主要阶段吗,可以成为人生的次要成分吗,人的一生只是为成年期做准备和以成年期为主的吗?怎么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无论在哪里,生活如果被持续地暴躁给世界,失去了隐私和安全的保护,生命的特质就丧失了。”读到这句话,让我们想到了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楚门为什么一定要逃离那个对自己而言是那么安全、是世界主角的世界,我想从这句话里能找到答案。人生的要义就是不确定性。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爱这个世界

    汉娜·阿伦特:爱这个世界 我们是如此习惯于 旧有的对立 理性与激情 精神与生活 激情思考-- 思考和生命 融为一体的理念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惟有一个成就保存着: 只是活着 汉娜·阿伦特的自画像 支离 ...

  •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导读

    汉娜·阿伦特是讨论开端的理论家.她所有的书都是讲述不可预料的故事(无论是极权主义的奇特恐怖,还是革命所给予的崭新开端).每个哲学家的特点就在于:他带给人们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他可以让你不再熟悉那些你自以 ...

  • 致汉娜-阿伦特,或者另一个你

    致汉娜-阿伦特,或者另一个你 文/蒋学强 活在自己的生命里,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在微醺时起身,也许是就此别过,也许是下一轮豪饮前的暂息.身边的人还在身边,只是仿佛远了些.更远的地方,你还在看着我, ...

  • 《教育的危机》摘录(二)

    来自白老师的读书会<教育的危机>(作者:汉娜.阿伦特) 教育的本质是诞生性( natality),即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简单来说,偏见的消除意味着,我们丧失了在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教育 ...

  • 浅谈个体语境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麦芽悦分享第五期

    演讲人:朱聪,我们的麦芽之友聪哥,也是我们麦芽的长期支持者,被洪哥誉为"一个一直在寻找如何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人们相互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词来进行的,我们所运用 ...

  • [转载]读汉娜 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

    原文地址:读汉娜 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作者:文善学 汉娜 阿伦特的大名早早进入我的耳朵.最近读她的名著<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 张立立译  译林出版社),读得很辛苦,但是 ...

  • 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裂隙

    选自<过去与未来之间>前言,阿伦特著,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 Notre héritage n'est précédéd'aucun testament--"留给 ...

  • 汉娜·阿伦特,一个“不用扶手思想”的人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一.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1972年1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加拿大社会和政治思想研究学会举办了一个关于阿伦特的学术会议,在会上,有人这样问阿伦特:&quo ...

  •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哲学思考

    今天介绍的是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有关"恶"的理论.从"根本恶"的理论到"平庸之恶"理论,是她的"恶"体系真正的完善和构建. ...

  • 高峰枫: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抄袭了历史学家希尔伯格吗? | 西东合集

    1961年,汉娜·阿伦特受<纽约客>杂志所托,赴耶路撒冷报道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1962)的审讯.艾希曼在二战期间,负责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用火车运送到集中营,是 ...

  • 汉娜·阿伦特:康德的书名

    曹明.苏婉儿 译 我说过,我将会表明:作为一位哲学家的康德,对人事领域的态度与别的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的态度有哪些一致,又有哪些分野.这会儿,我们先聚焦于首要的这一点:哲学家对生活本身--生活本 ...

  • 汉娜·阿伦特:克尔凯郭尔 | 西东合集

    陈高华 译[1] 七十五年前,年仅四十三岁的克尔凯郭尔在哥本哈根的一所医院里孤独地死去.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享有的恶名远远多于赞誉.在公众的眼里,他的人格及其生活方式的怪异是引起诋毁的原因,只是在他去世 ...

  • 汉娜·阿伦特|​积极生活与人的条件

    作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著名思想家.政治理论家 我打算用积极生活(vita activa)的术语,来指示三种根本性的人类活动:劳动(labor).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