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9期:过“年”的传说、“春节”的由来【元拴吉】
把“春节”叫做“年”,在民间是有悠久历史的。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对“年”的不同叫法。据古书记载,唐代叫做“载”,是万家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做“岁”,是表示新的一年春天来了;商代叫做“祀”,是表示四时已尽,该到编入史册的时候了;一直到周朝才开始叫做“年”。《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有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原来是预示丰收喜庆的日子。为庆贺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的生产,人们就在“立春”前后的旧历的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大年”。
把“年”改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元年决定: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采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年”改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体通过。“春节”(过年)是农历的元旦,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将农历的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是因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为“立春”,这个“立春”节正处在正月初一前后,取立“春”的“春”字把农历的正初一定为“春节”(岁首)。
现在“春节”也是“年”,都与丰收有关联。过年家家贴年画,画中童男童女抱鱼献寿,户户过年蒸枣糕,蒸鱼表示年年有余(鱼)。为了庆贺过去一年的丰收,迎接新的一年更加兴旺发达,人们在正月初一大团圆欢度“新春佳节”!
古人云过了腊八就是年,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三十日(初夕)开始的(法定假日三天),至于“二十三,人口全。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馍吃……等忙年歌谣,那都是在为过年作准备。三十(除夕)上午,人们欢天喜地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子”、“对联”。它以工整、对偶、优美、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反映民意国策,释放豪迈情怀,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无论城市农村,机关厂矿,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或手写)一幅大红对联贴在门上,预示新年吉利,增加节日气氛。下午,全家人带上供品香柏黄纸,上坟祭祖。说起上坟祭祖,古书也有记载《朱子治家格言篇》“父母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要想富,祭祖墓”!从科学角度讲,祭祖扫墓是对逝者的遵重,亲人的追忆,哀思的寄托!
初夕夜,“守岁”开始,所谓“守岁”就是终夜不眠。一直守到天亮。现在其实是守“春晚”。按照传统习俗除夕夜11时至岁首凌晨1时“抢头香”,迎接“福、禄、寿、财、喜”五神。在院中央放供桌,供桌上摆放花糕、点心和水果等供品,点燃红烛焚香烧纸,叩拜四方,祷告一年万事如意!平安幸福!!现在还保留着汉代流传下来的燃放爆竹的习俗,但因环保,已经不是燃竹而爆,而是高挂光幅节能灯照亮家院巷道,大家欣赏,相互祝贺,辞旧迎新!
过团圆年,海内外游子天涯流落人都要回家,吃顿团圆饭。为把喜庆推向高潮,初一五更大都吃饺子,因为“饺子”是“团圆”的象征!黎明:一家人更换新衣,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子孙们依次恭顺的三鞠躬,给老人一些温馨祥和的祝福,当然,长辈们也把提前准备好的崭新的压岁钱发给小辈们,更加增添了家庭喜庆和谐氛围!随后全家人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拜年是挨家挨户给同族的长辈拜年;也有大伙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美称“团拜”,这都是往年的规矩。但这两年新冠疫情蔓延,为了防止传播扩散,全国人民自觉遵守党和政府命令,就地过年。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不乱跑,蜗居家中,用手机视频拜年,用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和地方的防控防疫措施,保民族健康,佑中华平安!
但愿众志成城抗疫魔,早日恢复传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