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连云港文化

对连云港文化的评价,历来被两种认识主导。一种是“文化高地论”,另一种是“文化洼地论”,中庸的不多。"高地论"者认为,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史前文明如将军崖岩画、藤花落遗址,到西游记、镜花缘等等,都显示了连云港丰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南博一位专家说:“江苏文化地上看苏州,地下看连云港”,更是佐证。"洼地论"者认为,古海州地处东海一隅,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特别是南北朝对峙、南宋与辽金对峙历八百余年战乱,百姓游离失所,民生凋敝,直到明清经济文化依然非常落后,晚清随着两淮盐业北移,经济有所发展又遭遇日本侵华战争,文化与经济命运同体,落后是必然的事情。

对连云港的文化,在一般场合我都不愿也不敢枉加评论,因为弄不好就会成为矛盾的焦点,甚至是众矢之的。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初,我考虑再三,还是加了两个字,“闲扯”。就是大家茶余饭后一看了之,不必较真。那么,连云港的文化到底是丰厚还是贫瘠?我们不妨登高望远,探讨一下。

从央视《鉴宝》栏目走进连云港说起。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档《鉴宝》节目十分火爆,在全国括起旋风,走进“东西南北”许多地方,节目播出后,各类珍奇异宝让观众大饱眼福。其中,既有中心城市像北上广,也有许多二线城市,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小县城。节目当中所展示的“宝贝”琳琅满目,有历代陶瓷、名人字画、古玩玉器以及杂项各类古董,让人叹为观止。无独有偶,这档节目2013年、2018年两次走进连云港,宣传阵势很大,来的专家也很豪华,但《寻宝》寻来的宝物让观众大跌眼镜,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说白一点就是没有什么值钱的古董。奇怪吗?不奇怪。

文化与经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说得俗气一点要依赖两个要素:一要有大官,二要有大款。离开这两个要素,说一个地方有文化,那就是扯谈。这里有个简单的事例。近些年老百姓都富裕了,旅游可以说以经是家常便饭,有两个地方名气很大,大家也争相去的地方,一个是安徽黄山,另一个是山西平遥。人们去的目的,一是看看黄山、五台山的自然景观,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我觉得大家是想看一看屯溪老街、西递宏村南屏的古村落以及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去感受一下徽商、晋商文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光宗耀祖,徽商400年,晋商300年,作为每商人,一旦发达,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定居于中心城市,一是衣锦还乡。而衣锦还乡的标志就是光辉门庭,兴建或翻建住宅。于是,留下了皖南、晋中大量的古建筑,它们就成了徽州文化、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古海州就不同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长期以来流行的是移民文化,这种文化心态和行为,不仅对连云港的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巨大伤害。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连云港文化。

连云港古属东夷部落,自秦汉开始,经济有所发展,到唐及北宋经济有较快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也得到明显进步。但自南北朝至南宋及元,情况急转直下,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战乱。北朝时期"五胡乱华",鲜卑、氐、羯、羝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朝的宋齐梁陈对峙;北宋灭亡代之以南宋,与辽金对峙。海州恰恰处于对峙的前线,古海州与隔海相望的古凤凰城,分属对峙双方,在元代之前八百多年前间,战事不断,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名门望族相继远走他乡。南宋抗金名将张俊,为防止金人把海州作为前沿碉堡,继而南下攻宋,居然把海州城付之一炬,对海州而言,张俊是千古罪人。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在海州改农田为牧场,若大的海属地区户籍人口只有区区三万多人。

正常情况,战乱之后,总有恢复过程,即人口回流,经济恢复,人口增长,集市繁荣,这是一般的规律。然而,海州例外。这与它的历史惯性与人口结构有关。正是几近千年的战乱,导致交通不便、经济滞后,人心思走。历朝历代海州学有所成、经商有道的成功人事无不举家外迁,简单查阅一下,凡科举取士金榜题名为官之后,少有安居此地的。及至民国,甚至当代,像沈云沛、白宝山等人,也尽数举家外迁。从人口结构讲,剩下的都是本地农村的农民与盐场的灶民组成了新的集市,然后才发展为城市。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积淀看连云港文化。

西方有句谚语,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这话不无道理。用在文化上更为贴切。因为文化这东西需要长期积累,用时间和金钱去沉淀。它是个大箩筐,包罗万象,如果用学院派的解释绕来绕去十分复杂。如果形象一点讲,就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的包括文学、艺术、民俗、民风和建筑等等,无形的主要是人的素质与文化心理。为什么前面讲文化依赖于大官与大款?因为有形的文化唯一的依赖是银子,无形文化的依赖则是教育,别无它途。也正是历史上的大官大款全都异地发展,精英流失殆尽,连云港的文化必然大受影响。传说中辉煌的海州城被可恶的张俊焚毁,剩下一个破败的老海州和一个破烂的古凤凰城(南城)。

再说文化心理。箫伯纳有一句名言:人生有两出悲剧,一出是踌躇满志,一出是万念俱灰。这两句话合适“文化高地论”与“文化洼地论”。这两个观点可以统一到一点上,就是对文化认识的盲从与缺失。那么,如何认识把脉连云港的文化?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如连云港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讨论,伴随整个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进行了若干次讨论,只有开端没有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沦为笑谈。其实,这也是连云港文化的真实反映。

连云港人喜欢把历史名人与古海州往一起扯。那我也与他们扯一把。发展连云港文化,我觉得这几点很重要,即:要有孔子登高的站位,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是要根据自身的高度来认识事物,不能缺少清醒的判断;要有秦始皇横扫六合的定力,坚持长远规划,任凭风云变幻,咬定青山不放,忌狗熊掰棒子,让许多规划都化泡影;要有徐福东渡寻仙的韧劲,心中有梦、百折不挠;要有苏轼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胸怀,唯苍生而非政绩殚精竭虑;要有陶澍广纳人才的睿智,吸引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振兴经济,重塑文化。

闲扯杂感,一家之言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