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守岁【征文】
守 岁
郑敏||福建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说的是除夕守岁的习俗。
对儿时的我们来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过年有平时吃不到的糖果小零食,过年可以穿上新衣服,最重要的还是除夕晚上的压岁钱。自然,守岁成了记忆深刻的年俗之一。
那时候的年味特别的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算是迈进了年的门槛,隐隐约约的鞭炮声,宣告了“年”这快乐乐章的开启。这时,我们总扳着手指头数天数,一天、二天……盼过年的心儿就像小猫抓似的。“扫尘”是年前的必修课,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那全家总动员的热闹劳动场面,还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一个墟天,是备年货的最后日子,集市上购置年货的人比肩接踵,琳琅满目的年货,营造出浓浓的年味。贴春联可是头等大事,年三十吃过早饭后,家家户户都在门两边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一串长长的“闭门炮”震天响过,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齐聚一桌,满桌的佳肴,喝不完的酒水。大人们频频敬酒,相互祝福,你一言,我一语,谈着一年的收获与来年的愿望;孩子们却早想着要出去玩鞭炮了。此时此刻,家家户户都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味充满了城市和乡村。“通天银花绣,阖街硝烟浓”,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使节日气氛更显浓郁。
炮竹声声辞旧岁,漫天烟花迎新春。守岁是最让人兴奋的事。“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古时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收拾完家务,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这时候,母亲便会捧出平时招待客人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大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等待新年钟声的到来。上半夜的守岁,是孩子们最期待最兴奋的事,压岁钱是除夕夜长辈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分发时长辈都会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孩子们也会祝长辈身体健康。那时候我们收的红包,一般都不舍得花,睡觉时悄悄地放在枕头下,枕着自己的红包,做美美的梦,好不幸福,不过最后红包都被父母以保管的名义收着,然后就再也见不着红包了。有时父母也会慷慨的给孩子们点零钱,孩子们自然快乐无比。领完压岁钱,我们又兴奋比试着年初一才可以穿的新衣服,那时候条件比不上现在,平时都没有买衣服,都是家里小的捡大的穿不了的衣服,但过年大多有新衣服。比试完叠好,叠好了又试,最后在大人的笑骂声中不情愿的脱了下来,叠得整整齐齐留着大年初一穿。
俗话说“三十晚上的火”,说的就是除夕守岁“燃灯照岁”的习俗。这天晚上所有的灯都开着,把家里照得红红火火的,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守夜喝茶聊天,春节联欢晚会精彩节目依旧播放着,墙壁上的挂钟依旧嘀嗒嘀嗒地响着,仿佛在告诉大家,来年生活一定会红火平安。守岁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亲情的凝聚,希望来年过得更浓更旺,在守岁中祈盼家家来年更幸福美满。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孩子们仿佛不知困倦,有用不完的兴奋劲儿。到了将近晚上十二点,大家的热情又高涨起来,大人就会燃放早已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温馨、欢乐祥和的景象。直到后半夜,孩子们才意犹未尽的进入甜美的梦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
如今,原有的习俗已渐行渐远,守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子午时分,亲朋好友便开始打电话发微信,互致新年的祝福,有人也许会说现在的年味变淡了,其实,这正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传统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对古老习俗有着深厚情愫的人们,或许还难以体味具有现代时尚的年味。只是,无论年味中加入了什么元素,只要我们的家国情怀不变,就能传承良好的家风,增添宗亲邻里的和睦友爱,促进民族的凝聚力。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郑敏,笔名凌空飞燕,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师大本科,原国企职工,现居福建省福州市。喜欢阅读、写作、摄影、旅游,喜欢熏染在文学艺术中。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多篇作品荣获《福州日报》、市双拥杯、区文联一、二等奖。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