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小时候的浓浓年味(7)除夕祭

(诗文)小时候的浓浓年味(7)除夕祭

文|01一线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俗称“过年”。在古代,春节是立春之节,是一个迎接春天的节日。由于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所以后来改农历年叫“春节”,因而演变成为了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这种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们一起跟随中华第一春联描绘的情景来回味中华汉族的年味。

以农历岁首为界,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饭、“守岁”等活动,正月初一是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二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腊祭指过腊八节。“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古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祭灶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叫祭灶、辞灶。辞灶,也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烧香放鞭炮,灶神对你笑,上天言好事,美得直冒泡。快乐马上到,好运跟你跑,健康分外俏,平安福星照。旺旺福,让您的生活更美妙!

祭祖即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按中华习俗,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主要体现在“挂纸”和“烧纸“习俗。挂纸”是扫墓的俗称,又叫“压纸”,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挂纸之前,要先铲除墓上的树枝、野草,再将纸纸两三张一叠折做波纹状,再用小石块分别压在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就是土地神)上。也有一些地区不拘数量和方位,直接将墓纸按入墓土。挂纸可以是象征着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的居处所添的新瓦,也可以具有识别的作用。到了清明节,凡是墓头有墓纸的,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如果没有的,就是没人祭拜的孤坟了。“挂纸”之后,还要准备简单的供品来祭墓、烧纸钱,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挂纸”的仪式。

南方冬至以后到立春(交春)之前有挂纸的传统习俗。挂纸(衣),是亲人到坟前去烧纸(纸钱、纸衣和贡物等)。一般在清明、冬至时。而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在路边或水边焚烧纸(将纸钱、纸衣和贡物等封作纸包或纸箱)。这是对先人、祖辈和亲人的祭奠,尤以清明上坟人气更足,讲究“清明前三天后四天”的祭奠,吉安的习俗是“清明挂前,冬至挂后,但在立春(交春)之前。如果立春(交春)在除夕之后,则有“冬至挂到年”的说法,冬至挂纸时间显得更宽松些。在清明扫墓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除夕祭祖,是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是古人年前的一种隆重礼俗仪式。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之前的“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这都已经筹备了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为这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祭祀必须要有酒,故有俗语称作“二十九,去打酒”。也就是在过去的几天中,食物都已经准备就绪了,祭祖就差备些酒了。这话说“打酒”,而不是“买酒”。这是因为在旧时代,许多人承受不起买瓶装的酒的开销,他们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里买酒,那里的酒会放在一个大容器里。

“二十九,蒸馒头”,二十九那天,还要挂灯笼,贴春联。逢轮小月的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人们家置酒宴,往来拜访且焚香于户外,馨香祷祝。

在古代,腊表示打猎祭祀。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节庆,都要对祖先告祭一番,这不仅仅是一种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庄重和重要。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清晨请祖,少数地区在除夕日下午到黄昏时请祖。这一天是小除夕,一家人要在户外焚香别岁。同时也要上坟请祖,摆好牌位和贡品,祭祀祖先。

只是后来因为此举靠近除夕,有时腊月二十九本身就是除夕,有时立春在年三十之后,于是连同冬至挂纸合并在除夕祭祀仪式进行。加上因为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

小时候,只要立春在除夕之后,我们年年都要参与除夕或挂冬至,一家人要要上坟祭祀祖先。至今不但在记忆中,而且一直沿用了这个习俗,只是“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这种仪式淡化罢了。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全国科监委副理事长,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理事长、专家团成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20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先后在《中外哲理名言》《中国作家文库》《中国亲情诗典》等大型文献、《中华文艺》《诗文杂志》《井冈文艺》《庐陵诗词》《庐陵文苑》《文山艺苑》等期刊和《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纸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先后有作品入编《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作家作品精选》《当代文学精选》《诗赋中华》《当代文学精选》《中国诗歌作品选集》(中国2019-2020诗歌双年选)《战“疫”之歌:2020共和国的春天记忆》。先后在《经济》《新经济》《工业》《科研》《科技经济导刊》《价值工程》《经营管理者》《社会科学》《IT经理人》《中国计算机用户》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有100余项各类成果和事迹分别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荣誉奖励。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个人事迹载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神州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