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生的事
(2020-04-23 09:02:43)
转载▼分类: 散文随笔读书是一生的事杨光祖已刊《甘肃日报》2020年4月23日人类进入文明之后,阅读就成为一种日常活动,甚至是一种高雅的行为。但在很长时间里,仅成为上流社会的选择,贫苦家庭由于经济所限,阅读是奢侈的、艰难的。于是,才有凿壁借光、囊萤夜读等故事,才有“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辛酸,才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辛苦。每次重读宋濂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就想到自己的童年,那种艰苦中无书可读的荒凉。如今,社会发展了,网络时代,读书已是很方便的事了。而年轻人却不愿读书了。《论语》篇首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来,孔子是很重视学习的。因为只有学习前贤,才能够获得自我的真正自立。夫子也是一生手不释卷,“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有人以为孔子五十岁才开始读《易》,这可能吗?孔子从三十岁左右授徒,一直用六经做教材,就有《易》呀。还是司马迁懂孔子,他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荀子》开篇即《劝学》,第一句就是:“学不可以已。”可见,学习的重要性。这个“学”,一个是向圣贤、向老师当面学习,一个就是读书。庄子说,尚友古人,与古为徒。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多么重视阅读,也知道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甚至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何等重要。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按儒家的理论,人人皆可成尧舜。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人性,如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多么的丰美,但被斧斤砍伐,又被牛羊啃噬,最后成了一座濯濯童山。孟子此段文字极其精彩,每次读之,都很感慨。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对有一定基础的成年人,可以成立。但对初入门的学子来说,并不全是开卷有益的。康有为说:“入门须正。”读书,一定要读经典,或者阅读那些可靠的普及书,否则,一旦入错门,则终生难改也。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读好书,自然人心趋善,审美趣味日渐提高。朱熹主张读书,平生多谈读书,《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所收皆是。陆九渊、王阳明,首主发明本心,不太重视读书。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君子、大人。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我个人认为,还是朱熹的多读书,比较踏实。陆王心学,不是不好,那是给绝顶聪明人准备的,大多数人不太适合。读书有法。很多人读书不得法,也就得不到阅读的乐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出了思考的重要性。“思”是一个人阅读的良好状态,通过“思”,才能够与古人对话,进入古人的世界,并获致内心的省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话说得多好。有很多人一翻经典,觉得难懂,就退却了。其实朱熹说过:“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也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真正的经典,是可以养我们一辈子的,需要不断重读,在不断地重读中,“温故而知新”。这种乐趣,才是人生至乐。陆九渊说:“涵泳功夫兴味长。”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且术有专攻,因此大多数书籍只能浏览。鲁迅说“随便翻翻”,以开阔视野。但对于那些经典的书籍,必须精读。否则,收获极少。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非常重要,最好能够背诵,才能成为自己之血肉。好书,还须多抄写,通过身体的抄写,才可以变换气质,醒觉灵魂。朱熹说:“读书且要虚心平气,随他文义体当,不可先立己意,作势硬说,只成杜撰”,这里说到了“虚”“心”的重要。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其实还是拿自己的“成见”去强制阐释古人,读的还是“自己”。这样的阅读,没有多大的效用。不过,经典确实难读,有时读几页,就无法卒读了。所以,读书如猛将用兵,先攻城略地,再治理经营;如煮肉,须大火,然后温火。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万事开头难,只要把一本经典,先囫囵吞枣地过一遍,硬着头皮过一遍,后面就可以慢慢品味了,一字,一句,有闲就可以回味不已。如此,乐趣自在其中了。读书有悟。读书必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的话,就不进。我经常告诉学生,没有疑问,就说明你还在门外。只有通过不断的“疑”,你最后才可以“悟”。朱熹有诗曰:“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也就道出了读书从不懂,到忽然顿悟的过程。顿悟如昨夜江边的春水,一下子让疑问散去,“此日中流自在行”,道出了读书之乐,和读书有悟的自由境界。当然,读书有效,还必须讨论。只有在和同好交流的过程中,才可以有悟,并达到一个人生的高境界。如李白、杜甫,作为双子星座,辉耀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匡庐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种境界真是让人羡慕。学者刘述先说:“人的学习过程,永远是由外到内,只不过最后一步必须自己跳跃进去,不能停止在现象学的描述。”读书,学习,关键处确实需要用自己“生命”的“投入”、“融入”,来“锻造”“人生”之剑。2020年4月18日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幽篁轩(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730070)分享:
喜欢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