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天性,制造快乐
——家有外孙(10)
1.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的功夫,外孙已经四周岁多了。
几年来,我和外孙之间成了“莫逆之交”。只要我在家,外孙就会与我形影不离。比如,外孙从幼儿园回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爷爷,我回来了!”。无论我是否答应,他都会蹭蹭蹭地从三楼来到四楼,到我书房门口,先做个鬼脸,然后爬上我的椅子,占据我的电脑。如果我正在读书写作,他就拿起我的手机,在一旁看动画片。我和他各忙各的,互不干扰。外孙看动画片也不专心,而是一边看一边摆弄其他东西。常常把我的书房弄得满地狼藉。我批评他时,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刚才你在工作,我只好玩这些了!”再比如,周六周日不上幼儿园的日子,他早上起来,如果奶奶在忙其他事情,他就穿着睡衣,悄无声息地钻进我的被窝,然后轻车熟路地找到我放在床头的手机,在我身边看起动画片来。
外孙喜欢我,是不是因为我纵容他看手机呢?我以为不是。不少的家长也给孩子看手机,换来“崇高威望”了吗?
我宠爱外孙,甚至可以说有些溺爱,但宠爱、溺爱就一定可以换来“崇高威望”吗?
我看未必。
我和外孙之间的“深厚友谊”,主要源自于我主张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给外孙“制造”快乐。是的,外孙和我在一起的许多快乐并不是生活中原本就有的,而是我顺着他的天性用心“制造”出来的。
2.
孩子的天性中,都有着喜欢“参与”的成分。“参与”是孩子成长的最有效的形式。我在给外孙讲故事的时候,时刻不忘记让外孙参与到故事中来。比如,我给外孙买了一套《不一样的卡梅拉》,第一本是《我想去看海》。故事说的是小母鸡卡梅拉不愿意过着吃食、下蛋、睡觉这样平淡的生活,一心想去很远的地方看看大海。我一方面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内容,一方面不时地停下来,让外孙表达自己的看法。外孙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想象力丰富地体验着卡梅拉的喜怒哀乐。卡梅拉看海的故事还没讲完,外孙已经兴高采烈,乐不可支了。听完故事,外孙竟然评论说:“写得不错!”
外孙喜欢“温故”,不喜欢“知新”。第二天,我想继续给他讲卡梅拉的孩子卡梅利多想要星星的故事,讲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外孙说:“爷爷,还是讲卡梅拉的故事吧。”于是,我不用绘画本,就和外孙一起回忆故事中的内容。当然,回忆的过程,我依然不忘记让外孙参与,通常是我提出问题他来作答。
“小母鸡长大后都要下蛋。第一次下蛋,小母鸡都疼得哇哇大哭。这时,只有一只小母鸡不愿意下蛋,它是谁呢?”
“卡梅拉。”外孙十分得意地回答。
“卡梅拉为什么不愿意下蛋呢?”
“他想去看海!”
“他为什么想去看海呢?”
“他的朋友佩罗告诉他的。”
“想去看海,怎么可能!我一辈子都没离开这个地方,你想都不要想,哼!”我问外孙:“这些话是谁说的?”
“卡梅拉的爸爸。”外孙得意地笑了。
“到了晚上,小母鸡该睡觉了……”还没等我说完,外孙就接着讲下去了:“只有卡梅拉不愿意睡觉,他不想这样过,他想去看海!”
……
就是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会我说,一会外孙说,整个过程,外孙摆出一副“知道很多”的样子,再加上我时不时地“忘记”故事的内容,给了外孙表现“知道的比我还多”的机会。
于是,共同回忆《我想去看海》的故事,就成了外孙特别享受的乐事。
3.
女儿给外孙买了《小猪佩奇动画故事书》系列绘本。新书到家,我随意拿了一本《第一次在朋友家过夜》给外孙讲。第一个页面上画的是深紫色的夜空,繁星点点,粉红色的可爱的佩奇面带微笑。配的文字非常简单:佩奇要去斑马佐伊家,这是她第一次在朋友家过夜。“欢迎来我家过夜!”佐伊说。这一段简单的文字,要是让女儿、女婿来读,他们会照本宣科,一字不漏地读下来。外孙会觉得味同嚼蜡,没有丝毫的兴趣。因为外孙早已适应了我的“教学方法”。
说起我的“教学方法”也是极为简单的:我从不按照书面的文字朗读,而是结合绘本中的大意,我再加上语气、动作、模拟声音,然后再提出问题。比如,同样是上面的文字,到了我这里就有了不少的变化。我先问外孙,你到朋友家过夜了吗?外孙说,没有。我再问,你的朋友到我们家过夜了吗?外孙说,也没有。我说,那好,就让我们看看小猪佩奇是怎么到朋友佐伊家过夜的,好吗?外孙回答,好。我让外孙看着绘本开始了故事的演绎:有一天,佩奇来到了朋友佐伊家,想在佐伊家过夜。佩奇来到了佐伊家门口,按响了门铃“叮咚!”佐伊正好在家,听见门铃响,就问:“谁啊?”“我是佩奇啊!”讲到这里,我问外孙:“佐伊应该怎样回答?”外孙抢着说:“他应该说,请进!”这时我放下绘本,开始启发外孙的想象力:如果要是不认识的人呢?如果要是你自己在家,有人按响门铃呢?外孙说:“那我怎么办?”我说要不我们这样,我来按门铃,你来回答,好吗?外孙兴奋地大声回答:好!
“叮咚”
“谁?”
“我是爷爷!”
“请进!”
“叮咚”
“谁?”
“卜××(奶奶的名字)!”
“关门!”外孙一边说,一边偷偷瞄着奶奶哈哈大笑起来。(妻子在旁边说,你个龟孙,奶奶这么疼你,你还关门,白眼狼,疼你也白搭。)
“叮咚”
“谁?”
“刘××!(女儿的名字)”
“请进!”
“叮咚”
“谁?”
“王××(女婿的名字)!”
“关门!”外孙说完,又加了一句话“叫他掉到下面去!”然后我和外孙同时哈哈大笑。
就这样“开门”、“请进”、“关门”,我和外孙把他认识的所有人都试了一遍,最后实在没有什么人可以说了,我把我们家的松狮“旺旺”用上了。
“叮咚”
“谁?”
“我是旺旺!”
“哈哈哈……请进!”外孙没想到是“旺旺”也会按响门铃,笑得合不拢嘴。接着我模仿“旺旺”“呼哧呼哧”的动静说:“旺旺进来了!”外孙早已笑倒在沙发上。
这个绘本只讲了第一个页面,就被我们一老一小的“胡说八道”、“胡编乱造”给搅和了,至今也没有读到第二个页面。我因为忙于读书写作、外出讲座视导,能陪伴外孙的时间非常有限。稍有空闲,外孙就会缠着我说:“爷爷,我们再玩那个‘叮咚’‘谁’的游戏吧!”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人物,然而每次外孙都会开心得哈哈大笑。
“叮咚”“谁”,已经成为我和外孙经常要玩的保留项目之一。
4.
最好的关心是陪伴,最称职的家长是给孩子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坚持不懈地给孩子营造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我以为就是最美好的时光了。这里,我没有说到教育。因为我认为,给孩子“制造”快乐,应该成为任何幼儿教育的起点。学知识、长本事、强能力,都不能离开这个起点。离开了这个起点,即使其他方面都有很大收获,在我看来也都是失败的——因为付出的代价是孩子快乐的童年。这个代价,从眼前看,做家长的付得起;从长远看,是一笔家长根本无法偿还给孩子的巨额债务!
我坚信,我不是在为自己溺爱孩子找理由,我是在为成功的幼儿教育寻出路。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女儿、女婿是教育外孙的责任承担者。然而,在当前功利主义教育盛行、人的全面发展被淹没的恶劣教育生态环境中,家里常常为如何教育外孙发生激烈冲突和争执。比如,女儿给外孙报了每周六下午的跳舞班。外孙对跳舞没兴趣,每到周六上午,外孙就会突然种种的“身体不适”:“我没睡好”、“我想吐”、“我肚子疼”、“我不舒服”……女儿态度坚决,外孙百般不愿。每次看到外孙愁容满面或眼泪汪汪地跟着女儿去学跳舞,我心中不满的情绪都会迅速膨胀,却又无处发泄。
从理智上说,我知道自己应该选择退让;从教育情怀的角度说,我却又想选择坚守。我该如何是好?
当下的教育畸形,天理难容;做教育的爷爷难当,苍天可鉴!
2016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