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个“两来风”

“两来风”是徐州的早点名店,以辣汤名闻遐迩。

据记载,徐州的辣汤起源于宋代,因黄河“夺泗入淮”,鳝鱼随水泛滥,捕不胜捕,徐州人则以鳝鱼为主料,辅助以姜丝、胡椒等熬制而成。此乃徐州人以鳝鱼做主料熬制辣汤的历史。徐州的辣汤,味道鲜美,作为早餐,是最合适不过的了。1969年我进入徐州三中读初中时,民主路辣汤店是必经之路。那时的辣汤,八分钱一碗,我每天的早餐模式是:带半斤馒头(三个小馒头),要一角钱的辣汤,两个半碗(多次比较,这样买辣汤超划算),将三个馒头分别泡在两碗辣汤中。先泡的那一碗先吃。无论多么冷的天气,早餐吃完,浑身暖呼呼的。

徐州有辣汤,也有啥汤(啥的原字是一个食字偏旁加一个它字,字典、电脑字库都没有这个字)。啥汤尤以马市街的啥汤更为著名。马市街啥汤的出名与乾隆有关。据说当年乾隆到徐州喝了这个汤以后问了一句“这是啥汤”,这个原本没有名的、用母鸡、麦仁、圆骨熬制的汤,从此就有了这个响亮的名字——啥汤。

民主路的辣汤好,马市街的啥汤出名,但我还是偏爱“两来风”的辣汤,而且几十年来“不忘初心”。偏爱的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口感好,二是因为它的口味不改,品质不变。“两来风”辣汤多次被评为徐州市和江苏省名小吃,2003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可谓名副其实了。在我看来,没喝过“两来风”辣汤的人等于没到过徐州。马季先生来徐州,喝了“两来风”的辣汤后赞不绝口,欣然题字:“千年一碗汤”。店名为什么取名“两来风”?我所听到的解释是:“两来风”辣汤店位于徐州淮海路上“中山堂”电影院西隔壁的一个巷口内,北通淮海路,南接大同街,一个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米的窄窄的小巷。冬天寒风肆虐,小巷口要承受南北两面的来风,故曰“两来风”。后因城市改造(对旧城改造之罪恶,罄竹难书,此处不谈也罢),“两来风”总部迁移到和平路袁桥(妇幼保健院对面),生意依然红火。顺便说一个个人的体会:如果先天晚上酒喝大了,胃不舒服,第二天早上到“两来风”喝一碗辣汤,配上热烧饼夹油条,保准起到解酒暖胃的功效。

由“两来风”这个店名,我不由地联想到徐州大小饭店的名字。

徐州人的朴实、直接、爽快,也直接反映到给饭店取名方面。与一些大城市饭店的名字高端大气上档次相比,徐州饭店的名字虽然很土,甚至显得没有文化,但它们更接地气,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更近。

我对徐州饭店的名字作了一番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开始时不注重名字,到了小有名气后,才意识到店名也是无形资产。比如,徐州的把子肉馆多如牛毛,经过激烈的竞争,在徐州市民中有良好口碑的要数“凤岐把子肉”、“周记把子肉”、“民主路把子肉”这几家了。凭着自己的招牌,这几家把子肉馆都纷纷拓展到了徐州周边的县市区。在徐州吃把子肉,只要看到是这几家的招牌,你只管进去吃就是了,口味保管你满意。再比如,徐州人喜欢吃米线,经过多年的比拼,“堤北米线”、“新生米线”赢得了徐州人的认可。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徐州羊肉馆,最终打出名气的不外乎是“汉桥羊肉馆”、“何桥老四羊肉馆”、“下淀羊肉馆”、“刘五羊肉馆”等几家了。

二是开始时就追求个性化的店名,让人过目不忘。徐州南郊泰山路上有一家饭店,取名为“小有特色”,店名看似含蓄,实则在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去了几次以后,发现这个饭店不是“小有特色”,而是很有“特色”。有一次我请南京的朋友去该店吃饭,一盘非常普通的凉拌黄瓜,南京的朋友连说“好吃,好吃,再来一盘”。泰山路附近还有一家小饭店,取名为“功德盛”,老板姓丁,我与他相识多年。“功德盛”开在一家普通的民房里,店面不大,包间不多,但天天顾客盈门。这个店有几个拿手菜,如“炒腰花”、“平桥豆腐”、“米粉肉”、“红烧鲫鱼”、“烧杂拌”等,堪称徐州市一绝。其中,尤以“炒腰花”最为著名。会做菜的人都知道,腰花要想炒好十分不易,炒老了腰花发硬,炒嫩了腰花发腥,惟有火候恰到好处,腰花才能清爽可口。我多次去“功德盛”吃饭,尤爱站在厨房门口看师傅炒腰花。整个炒腰花的过程不过十几秒钟,大厨的迅速、麻利、熟练,令我叹为观止。后来,该店的第一代大厨独立单干,在南郊奎山又开了一家“功德盛”,口味不变,店面扩大了许多,干净了许多。遗憾的是,厨房在里面,顾客再也看不到大厨的表演了。同样追求个性化店名的还有徐州的“柒来风辣汤”。该店位于徐州的灯塔广场,由于有七条路汇集于此,故取名为“柒来风”。该店开业时,我对这个店名不以为然,以为它沾了“两来风”的光,毫无新意。后来专门去喝了一次辣汤,感觉特好,随之改变了对店名的看法。经了解内幕才知道,“柒来风”的师傅原本就是“两来风”的,所以,店名变了,口味未变。

三是一些饭店或小吃店以质量取胜,随随便便起个名,居然名声大振。上面提到的“凤岐把子肉”、“刘五羊肉馆”就属于这一类。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徐州东郊绿地的一个小门面,专卖炸鸡,生意很好。老板是一个年轻女子,老顾客都知道她姓王,亲切地喊她小王。就在去年,这个炸鸡店装修了门面,直接取名为“小王炸鸡”,倒是很贴人心。类似的还有刘老二烧鸡、王姐烧烤等。徐州人喜欢吃猪头肉,各个菜场的熟食店必定有卖猪头肉的。多年前,徐州第二中学附近有一家卖猪头肉的,大约这家人姓毛,就取名为“毛家熟菜”。我听朋友说这家的猪头肉不错,就专门去买来品尝,果然比别家的猪头肉要胜出一筹。后来因城市改造,毛家熟菜搬迁到富国街北头。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富国街,因毛家熟菜的入驻由拥挤变为拥堵了。因为每天下午毛家熟菜门前都要排起长龙,无论店家准备多少熟菜,都能销售一空。

四是一些饭店的名字刻意取悦顾客,效果却未必佳。比如“真不错”、“好再来”之类,是否给顾客带来“真不错”的感觉,顾客是否“再来”,由于没有切身体验,不好妄下结论。但这样的店名“直奔主题”,多少显得有些功利了。也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所以这类饭店我从未“光临”过。

综合分析徐州饭店的名字,但凡沽名钓誉、花里胡哨、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的,大多好景不长。例子很多,不便列举,免得惹上官司。

给饭店取名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徐州人原本就是质朴的,善经营的人应该“投其所好”才是。应朋友之邀,我曾给几个饭店起过名字,并且就饭店的定位、菜肴的品位、店内装潢的风格乃至背景音乐的选择等拿出主导意见,你还别说,这几家饭店都曾经风光一时。至于后来因种种原因关停并转,自然另当别论了。朋友开玩笑说:“老刘要是开个起名馆,生意一定不错。”

2017年1月22日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