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施教:孔子独特的教学方法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为政篇第二》

译文:孟懿子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不违背(周礼)。”樊迟为孔子赶马车,孔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是孝,我回答他:‘不违背(周礼)’。”樊迟说:“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按周礼侍奉他们;去世了,要按周礼为他们办丧事,按周礼祭祀他们。”

【孟懿子】姓仲孙,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鲁国大夫。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持朝政。

【事】往往用于下对上,指下为上做事情。

要理解这一章,首先应该知道一些背景:鲁国怎么产生的?什么是鲁国三家?孔子的时代鲁国是个什么样子?了解了这些,才能弄懂孔子为什么会离开祖国周游列国?孔子为什么对国家感到失望?为什么对周礼念念不忘?为什么会一心扑在教育上?为什么会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如此之严?

鲁国是周公旦的后裔。周武王死时,成王姬诵才刚刚十二岁,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在平定武庚(商纣的儿子)的复辟和管叔(武王的兄弟)等的叛乱后,进行了“建侯卫”。所谓“建侯卫”,就是把武王的分封诸侯加以扩大,实行大分封制。周公旦为了加强对商族集中地的管理,便派遣了自己的亲信去统治。比如,周公旦就封了长子伯禽于鲁,都曲阜。因此,鲁国实际上是一个分封国(分给诸侯领地,不属于正式的帝王制国家),伯禽就是鲁国的第一代国君。

鲁国共三十七任君,三十七侯,从公元前1108年至公元前249年,立国864年。

伯禽下传九代到鲁武公九年时,鲁国发生变故,后周宣王立鲁孝公,鲁国的变故才得以终止。鲁孝公下传两代到鲁隐公、鲁桓公时,鲁国再次发生政变。

鲁国的历史在鲁桓公至鲁庄公这一段最为“精彩”。

鲁国三家,历史上称为“三桓”。所谓“三桓”,就是指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其名称的来由,是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人。

当年,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即位的鲁庄公为嫡出,庶出三个儿子为庆父、叔牙、季友,这弟兄三人都是鲁庄公的弟弟。然而,这三家的得势也正是从鲁庄公开始的。

鲁庄公是个奇特的人物。他在任期间,领导了著名的“长勺之战”,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另一方面,鲁庄公又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比如:

1.鲁桓公娶了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为妻。文姜未出嫁时便与同父异母的哥哥诸儿产生乱伦之爱。诸儿就是后来即位的齐襄公。

2.鲁桓公出访齐国会见齐襄公,文姜抓住这难得的机会非要随行。到了齐国便撇开丈夫与哥哥(齐襄公)共度良宵去了,奸情终于败露。鲁桓公大怒,但摄于齐国的强大,便对文姜说:“回去我再好好收拾你!”齐襄公假意设宴相送,把鲁桓公灌醉,派人在途中将其杀掉。

所有这些,鲁庄公都陆续知道了,但他软弱无能,无可奈何。鲁庄公的无能导致了“三桓”的膨胀和嚣张。尤其是庆父,可谓干尽了坏事。有史料记载,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庆父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合法的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庆父便派人把公子般杀死,令鲁闵公(即叔姜之子子开)即位。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闵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这一段历史可谓波橘云诡,你死我活,相互残杀,混乱不堪,集暴力、色情、权力、战争、外交、宫闱秘史等于一体,拍出电视剧一定好看。

《左传》中所说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便出自这一段历史。

110年后孔子出生。孔子经历了鲁国的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时代。即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活了73岁。孔子时代的“三桓”依然位高权重,兴风作浪。

孔子的教育方法很独特,很有针对性。孟懿子是鲁国的高官,前来请教孔子,可见孔子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一说是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孟懿子这样一个大官前来问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孝”?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无违”。“无违”什么?孔子没说,好像孟懿子也没有追问。我的体会是,对话的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实是:“三桓”以及他们的祖辈所干的事情,几乎没有一样是“不违”的。所以,仔细琢磨论语中的对话,的确很有趣。

接待完孟懿子。孔子出门,樊迟驾着马车,在车上。孔子先开口说话了。师生二人的对话过程,我们仿佛听到了得得的马蹄声。

2017年3月22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