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曲士束于教的思考
《秋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大意: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高明,简直到了启明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是分层次的,一般人只是动物性的生产与生存,对未来没有多少预期,对人生也没有多少规划或领悟,这是芸芸众生。
较高一层的人,对社会、对人生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分析,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个人修养很高。这是志士或智士的境界。
更高的境界是启明的境界,这个境界,能清晰的知道知识的有限性,并能对知识进行分析或破解,重新建构知识框架,也能建立自己的学说,能达到启明的层次。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分析庄子。
庄子认为,空间、时间、教化是束缚万物的根本存在。
动物与人都受到空间的约束, 空间不仅限制人,也限制动物,相比于动物,人的空间存在感并不强烈,也不优越。老马识途、大雁北归都说明动物的空间感,天生有优越性。
动物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或动物的时间觉醒远不如人类,庄子那个有名的朝三慕四,就说明猴子没有时间概念。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宋国有一个养猴的,他养了很多猴子,后来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对猕猴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行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行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猴子一天吃的橡粟,从总量上都是7颗,数量上没有变化,只是时间上存在区别,这说明动物对时间是没有觉醒的。
人类对时间是觉醒的,正因为对时间有觉醒,人才对未来充满恐惧与期望,这种不确定性,让生活产生的很多变数,人的欲望也是因为时间的觉醒而有了存在的意义。
动物对时间是不觉醒的,他们只有生理的温饱,动物吃饱了,再好的东西,再多的货物,动物都没有贪欲。因为动物没有对未来的恐惧。
时间觉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品。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有了这种质的等 同性,商品与商品才能交换。商品按价值量等量交换,决定价值量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平均熟练程度、平均劳动 强度等条件之下由社会自发计算的,这些条件本身就意味着平等。意味着生产条件、平均熟练程度、平均劳动 强度等都与时间有密切的关联。
而时间是最说不清楚的一个存在。人类对时间的觉醒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特征。
庄子最厉害的还是第三条,曲士束于教。 教,一般指教养、也就是知的范畴。庄子看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空间不同、时间差异,个体的接受程度等等,都会让个体的认知存在差异与局限。
动物也可以学知识,但相比人来说,动物的那种知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人优于自然界的另外一项就是知识。
若人与人比知识也是存在差别的。 庄子深刻认识了这种差别。
庄子的高明,看到了知识都是可以分可以析的。这分析说白了就是破解,知识既然可以破解,也就存在重新架构的可能。知识是因为分析而获得的,重新架构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重新架构的知识就是启明的前提。
我们综合起来看,庄子在秋水中,破大小、破贵贱、破荣辱,一路破下去,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是要告诉人们,启明是可以实现的。逍遥也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