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现场:试论单枞茶类开汤的几个要点
一、关于投茶比例
之前我们将试茶阶段的建议起始投茶比例设定为1:20,但通过对单枞类茶品的开汤尝试,我们最终将投茶比例调高至1:15。
具体原因如下:
像单枞这类经过焙火的茶品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茶体吸水率提升,而吸水膨胀系数下降,同时该产区的低维度环境也导致其单位条索中的内溶物偏低。
既然单位条索的内溶物偏低,我们就需要加大投茶量来保证浸出物的量,而加大投茶量之后可能出现干茶吸水后膨胀紧结,导致条索无法充分舒展,影响其正常的析出。而我们同时也发现在焙火之后条索的吸水膨胀系数也随之下降了。两者平衡得以使我们能够适当加大投茶比例。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调高投茶比例至1:15,以实现标准浓度。
二、关于析出速率曲线
同样是基于产区水土天气等环境因素,导致其析出速率衰减较快,析出曲线较陡峭。
故我们在第一水坐杯时长的基础上,下一水坐杯时间较上一水依次延时0.3、0.5、0.8、1.0、1.5、2.0倍时长,此为概数,试茶后应根据具体茶款进行微调整。以实现整道茶过程中的汤感浓度平衡,而没有明显的掉水感。
三、关于香气
单枞茶类的香型说丰富那都是收着说的,—— 事实上是相当丰富的!号称有上百种之多,—— 反正我是描述不清的。
所以,如何表现其香气特点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开汤品鉴作为一个线性过程,我们建议在烫杯摇香时就要充分,以激发其香氛物质的释放。
四、关于注水
还是基于产地、树种、工艺特点等原因,单枞甚至乌龙茶类通常都建议开水大冲以保证其析出速率。
五、关于层次表现
通过实际的冲泡,我们发现品级不错的单枞类茶品是能表现出层次、起落、变化的,而不是一个味道下来。
这个层次起落不仅表现在整道茶中每一水的汤感变化,也表现为单独一水茶汤入口后在口腔中的层次起落变化。
可见优质的单枞也具有着相当的品饮价值,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单枞类茶品之开汤技术的重要性。
… …
好了,先就说这么多吧,大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