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研习社:台湾茶人与台湾茶
只要说到台湾,便会升腾起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 … …
而一说到台湾茶,那复杂的情感又化作了纷繁多姿的香甜!!
顺着那香甜让我们来回溯一下那说来话长的台湾茶史——
无论来自何处,清中期宝岛台湾便已经有了野生的茶树,但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台湾茶种。
嘉庆年,有人从福建武夷山引茶种于台北县,自此台北有了人工种植的茶园。
咸丰年,传林凤池从福建引种青心乌龙茶种于冻顶山,此为台湾乌龙之始。
同治年,英商John Dodd来台设厂精制乌龙茶输往美国,开启洋人在台设厂制茶的先河,主导台湾茶业之时有多达5家洋人开设的茶厂。
光绪年,引安溪纯种铁观音种于木栅,传为木栅铁观音之始。
此后美国开始时兴印度、锡兰、爪哇等地的红茶,台湾乌龙因此滞销。洋人逐渐放弃在台设厂,本土茶人重新掌握茶业主导地位。
日治时期茶业也有所发展,研制出青心乌龙、青心大有、大叶乌龙与硬枝红心等四大品种,并力推红茶种植与出口。
二战爆发,台湾茶业损失殆尽。
内战结束,委员长撤守台湾之时,除掠走了大半的故宫藏品外,还有很多学者、匠人也跟随来台,其中就包括一些福建的制茶师傅。
二十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跻身“亚洲四小龙”。茶业也随之发展,并在八十年代初研制出金萱(台茶十二号)、翠玉(台茶十三号)等优质品种,并畅销海内外。
二十世纪末,两岸三通。开始有台湾茶进入大陆,—— 至此我们喝到了“台湾茶” ~ ~
… …
看到这儿,面对台湾茶这曾经的几多坎坷几多愁,你我又会抱有一种怎样的心绪呢 … …
台湾茶人的用心与专注,是我领教过的,不只是乌龙,还有普洱。
从另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也会发现,就台湾本地而言,两百多年来茶的传承竟然是没有断的,—— 这实为难得!!
短短几年抗战虽然使产量骤减,但也不足以让传承断裂,无从接续。
在其经济腾飞的六七十年代,反观大陆正在“破四旧”、搞“集体所有制”、闹“文革”呢。
八十年代研制出新的茶品,并首度提出了当代的“茶艺理论体系”的概念。这都可被视做那两百多年的茶汤不断浇灌的结果。—— 这时大陆的“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两百多年来台湾茶人自始至终是以一种“采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方式推动着本地茶业种植的进步。
当年虽偏安一隅,只能算是福建这个大产区的附属之地,但她却在不断引进源自福建的各种优势茶种,为己所用。
再看地理,她与福建、贵州、广西、云南都处于同一纬度,具有茶叶种植的天然优势。
所以你也就能明白英国人为什么都要先后在台设厂了。
同样的原因,日治时期日本人也对台湾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不光是因为他们殖民台湾就把她当做了是自己的,也是因为日本本土相对于台湾不具有这样的茶叶种植优势。
我们说品味的提升一定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台湾经济腾飞之时,台湾的制茶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从这几点上我们会看出,台湾茶的有一种中国传统的性格:
无论是我主动的吸收,还是你强行的介入,我都会把这一切转化为一种对我有利的势能,以推动我的发展。
中华文明延续数数千年,秉承的就是这样的底层逻辑。
事物从来就不是只有黑白那两面的。
所以,日治五十年、老蒋撤守台湾,对于台湾茶而言,对于台湾而言,甚至对于延续中华文明技艺而言,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 … …
我是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