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迎江寺振风塔不愧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忠烈祠万佛塔不只是三位一体航标灯。
迎江而立,清寺明塔,说的是安庆市的迎江寺和万佛塔。还记得那里斋饭的清香,还记得独自登塔时,每一层带给鱼的惊喜。塔内明清时期加上二十多年前増置,万佛塔内不下于千佛!不过,万佛塔实乃文峰塔,是为振兴安庆府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府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自建成振风塔,安庆府境内文风昌盛。且不说桐城成为文都,被后人推崇为“桐城派”的文士多如过江之鲫。就单说,崇祯十三年进士明末四公子龙眠愚者方以智、清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邓派篆刻创始人笈游道人怀宁邓石如、康雍乾盛世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就足以说明安庆府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
迎江寺位于安庆东门--枞阳门外,濒临长江。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迎江寺历史上几毁几建,名字也是几度更易。该寺初创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名"古万佛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明光宗敕赐"护国永昌禅寺"。清初再建,顺治七年(1650年)敕名"迎江禅寺"。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迎江寺迎来近代名僧月霞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 该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此段文字,鱼据有关资料编写)
迎江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为清光绪年间重建物。
大雄殿后,毗卢殿前耸立着迎江寺塔,一座明代八角七级阁楼式砖石塔。因塔内置千佛又名万佛塔,因此建塔初衷为“振文风”也作振风塔。
上图和下图为在毗卢殿殿一侧和殿前拍摄。
寺内振风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共七层,高60米。塔内空心,有石级直通塔顶。万佛塔二层由塔外入口,三层以上设在两道正八边形夹墙之间。塔中心八角瓜皮顶空另有三或四面设供涵直通塔外,石级出入口设在拱涵一侧,无拱涵之塔面设一拱形壁龛,各层拱涵或壁龛两侧对称设一至五个小壁龛,龛内供六百多座砖雕佛像,龛后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各壁佛,使佛灯常明。塔底层高一宽约三米的有柱长廊,两层以上设无柱长廊。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勒座,上接覆钵、相轮、瓶等,以铜轴相连构成塔刹。振风塔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360百科,鱼有删改)
上图为外观二层,下图为外观三层。
↓在迎江寺对面河堤上拍塔刹。
该塔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取名"振风"。主持建塔者为郡守王宗徐(别号鹅泉),江西泰和人。后人纪念宗徐之功,曾肖像于石。塔下南向有像赞。顺治七年(1650年),操江巡抚李日芃重修。康熙二年(1663年),巡抚张朝珍重修大殿及山门、万佛塔。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七层被炮火击毁。同治九年(1870年),吴坤修重修了振风塔。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民国七年(1918年),维修。1954年,安庆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百日竣工。1978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并由安庆市博物馆"扛鼎重修"。1993年5月,皖峰方丈募资并主持重修,历经22个月。对残缺不全的塔基、围栏维修补齐,并且做到了修旧如旧。2014年6月,经过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的批准,安庆市对振风塔启动大修。历时一年。(摘自360百科)
↓万佛塔一层外八面塔壁嵌有明、清、民国、现代碑刻十二方。下图为一方民国(右),三方现代,赵朴初于1994年题二方,1993年弟子敬献皖峰住持八十寿诞。
↓同治九年(1870年)“放大光明”题刻,为时任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抚吴坤修题。石额下方为《竹庄吴中丞像赞》碑刻。
↓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振风塔记》碑,这次修缮为振风塔史上第三次。
↓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迎江寺塔并建忠义节烈祠》碑刻。鱼在这方碑刻前伫立很久,1859年至1861年,安庆成为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与太平军的主战场。1861年也就是咸丰十一年的9月5日,湘军终于攻占了安庆,打败了踞此地八年之久的太平军。百废待兴的安庆,九年后,迎来了这次修塔;塔修缮的同时,不忘祭奠亡灵。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振风塔能重现原貌,战争中的亡灵却永远成为孤魂。
↓1994年赵朴初题“振风塔”额和其余塔身各面原有题刻石。
↓下图可以很清楚看到此处有过碑刻,但不知被毁还是移到别处。
塔内室直径4.85米,塔的底层供奉一座5米高的"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六百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其中三层有35块)。1993年5月,皖峰方丈重修,共复制砖佛像800多尊,石刻佛像160尊,加上明朝原存佛像共达1200余尊。(摘自360百科,鱼有删减)
↓一层塔心室内接引佛
↓塔内壁穹顶下沿环壁雕佛龛二层,内置坐佛。底层大龛大坐佛,有断开。二层小龛小坐佛,环壁一周。
↓有护法,为二十多年前置。
↓登塔去二层
↓振风塔塔外有两尺高的白石雕栏环卫,塔外檐下有彩色砖雕,为鲤鱼跃龙门主题内容,刻画精致。
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振风塔从第三层开始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振风塔为七层宝塔,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名称。第一层:一方雄镇,第二层:二水遥分,第三层:三极垂光,第四层:四大皆空,第五层:五妙境界,第六层:六朝遗胜,第七层:七级浮屠。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层,找不到三层的入口;二是在五层至六层,又巧妙地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门供游人远眺,门外有回廊玉石栏杆环卫,可以循廊看塔,亦可凭栏极目。塔的最上一层无廊、无门,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层,有根直径为0.45米的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刹杆底为一枕木(宽0.52米,厚0.30米),两端伸入六层底部墙体。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五个铁球"相轮"及葫芦宝瓶,用铜轴串起,构成塔刹,振风塔的建造奇特,与历史佛塔的对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摘自360百科)
↓二层当心置石须弥座,看工艺应为1993年皖峰住持増置。座上为新置弥勒佛坐像。
↓下图为第三层内布局
↓迷宫一样的结构
↓二层、三层都有下图这方“万历三年”督造石刻。
↓去第四层
↓三层、四层内碑刻较为集中,下图为三层的诗文碑,落款为“皋城程炎勳炳青并识”。
↓隆庆壬申年即隆庆六年碑刻,信众于塔四层捐刻西方如意尊佛。
集中在三、四层塔壁内嵌碑刻有五十方之多,有记事纪游和功德多方面内容,时间从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年。其中以隆庆六年居多。
上图和下图为四层的功德碑,如《助塔万缘题名碑记》等,从捐早佛像到捐铜铁钉砖,从捐银八百到施茶酒计二十五方!其中有几方还写满了信众的祈愿,祈福家人健康、多子多福。
↓迎江寺附近有家皖江文化园
展品除了下图中的铁剑看似对的,其余的皆如下图右侧物看上去可疑。
两者之间路上还有范、雄二烈士祠。省保,不开放。
安庆市就此话别。
欢迎来访,顺致鼠年安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