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茶博会的思考

不久前接到一通电话,邀请我参加近期的一届茶博会,——注意,不是作为什么重要活动的嘉宾邀请的,而只是普通参观者。

什么情况,—— 一个本应闻只若趋、人潮涌动的展会,怎么都需要电话邀约了?

另外,也了解到附近省份的茶协也在组织当地茶友团免费赴会,并且还负责交通食宿,—— 一个地区动辄一两百人,统共算下来上千人是很正常的。而这一切的费用都是由主办方来承担的。

我知道电话邀约的成本,也能算出租用大巴来回的租车、加油、高速的费用,还有这一干人的住宿、餐食。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商业角度上讲,这是在“买流量”。但博览会这种活动本应自带吸引力啊?广告发出去,对此感兴趣的客群自然就来了呀!不是这样么?

那么只能说明一点,——它的吸引力在下降,自然客流在减少。

其实若干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大规模、高成本的引流活动,比如武夷山每年11月份免费接待来自全国的茶商、茶友,并同时组织观看《印象大红袍》、举办茶博会等活动(那好像是政府买单)。

此前我也参加过北京茶博会的组团邀请,过去捧场。现在外地的茶友来给这边的茶博会捧场。

总感觉哪里不对……

茶博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客群?捧场之为又能创造多少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推广效益?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说起……

“茶博会”,全称“茶产业博览会”。“博览会”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让大家有一个集中展示各自产品、集中吸引购买方洽谈贸易合作的商业模式。你听到最多的应该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摔碎了一瓶茅台的故事。那就是博览会,它荟萃了人类智慧与技术的结晶。而你可能关心的是每年拉斯维加斯的CES(消费电子展)会有多少新奇的东西出来。

“茶博会”最早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的一个版块。后有民间资本介入,独立于广交会开发并开展业务。独立之后也确立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改革开放初期,供需两旺,虽然举办地大多还是在广州,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络绎不绝,且大多是有心于茶之人,并有着对应的经济实力。

此时的茶博会一片欣欣向荣,为茶业走向全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一阶段,茶博会开始向几个一线大城市与产区辐射,如北京、上海、杭州、福州等。这一阶段的产区茶博会大都带有鲜明的产区特点。

再往后,茶博会开始往二三线城市延伸。

之所以不断向下延伸,就是因为当地的茶叶消费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当地茶商、消费者有着集中展示自己,并寻找市场新产品、新机会的需求,所以茶博会有存在的土壤。

但故事总有曲折,若干年前整个茶产业就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终端消费遇冷等情况。加之连续两年的非典疫情导致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下滑,银根紧缩,使得茶这类非必需品成为了消费能力下降时最先放弃购买的那个品类。

反推到茶博会,处境就很尴尬。如何挽回这个局面,不能靠简单的买流量,那不是长久之计。要从根本上去重新发掘并激发市场需求与热度。

其实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茶博会已经被这个信息时代消解掉了很多优势:上网能获得的信息,不一定再要去线下;物流能够解决的茶样、茶品寄送,就不用再当面交割;何况,茶博会做到现在,基本上也形成了一批专门“跑展”的参展商,导致了全国各地的茶博会参展商一半以上都是老面孔、熟品牌,——那去一次也就够了。

茶博会,作为一种线下的实体展会,其实并没有发挥出它线下、实体的优势来。同时,虽然茶博会开到了全国,但明显缺乏考虑当地茶界的兴趣与诉求。弄得当地茶圈群体参与的兴致不大,来得都是些市井大众,只为买些便宜货。“博览会”活脱脱做成了“展销会”,可这挑费却还都是“博览会”的标准……

有的茶博会添加了茶艺比赛,以丰富展会内容。但茶艺本质上还是在自顾自的表演,不会与台下的观众、参展商产生什么更深入的交互,——也就是展会上多了一西洋景而已。

也有在展会上做论坛的。但还是那个问题,——它无法与观众、参展商产生交互。而那些人才是展会的主角:参展商希望通过展会宣传产品并结识商务客户,而真正有需求的商务客户也希望通过展会快速高效地找心仪的品牌与产品

明白了这个道理,近几年茶博会上号称网红打卡点的“曲水流觞”就更是没摸对路了。

那如何发挥茶博会“线下、实体”的优势呢?这个问题我们曾经探讨过:

线下实体店的核心竞争力——体验

放之茶博会亦然,——人们参加这个茶博会是因为能够在这里获得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集中体验,而这体验就是为了解决参展商与客户对接问题的

那么如何打造茶博会的体验呢?——组织“冲泡大赛”。在展会现场,用参展商茶品组织冲泡大赛,评比各位选手的汤感表现,同时分享给在座的观众。

其好处如下:

1、参展商提供茶品,本身就是对品牌对茶品的隆重宣传;

2、在选手比赛的过程中加入品牌方对茶品的说明与介绍,于选手、于观众都会认真听;

3、汤感评比的过程中让大家意识到冲泡差异性所带来的汤感变化,并同时分享开汤品鉴知识,以重新唤起大家之于茶的兴趣;

4、现场呈现茶品的最佳汤感,会让观众对茶品及品牌的认识有一个大的飞跃;

5、如果配备网络直播,那又会收获一批海量的“网络与会者”;

6、将该直播设置为可回访,则又为主办方与参展商平添了一份宣传资料;

7、茶汤分享过程实现了与观众的充分互动,这里面很可能就有对该品牌、该款茶感兴趣的商务客户;

8、只要活动的品质有保证,那么必定能吸引当地大量茶圈群体的热情参与,实现了与当地茶界的粘性;

9、参展商以提供奖品的名义发放茶品体验装,会收获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并使该关注度延伸至展会结束后;

……

好处多多,先说这儿。这个活动看似很好,也很容易上手,——组织人泡泡、品品、评评的事情么,能有多难?

且慢,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成了一场各泡各、各说各的热闹游戏,没有任何专业度而已,更不要说给出些什么有价值的评价或定论了。

所以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

首先,要做过冲泡大赛,知道如何规划,如何实现;

其次,有系统科学的冲泡理论,能够解析汤感呈现的所有表现,能够解答观众及选手的各种学术问题;

最后,能够现场呈现比赛茶款的“最佳汤感”,让选手、观众心服口服

能同时满足这几点的恐怕是不多,——让我们期望早日看到茶博会版的“茶品冲泡大赛”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初心 · 冲泡大赛后记
唐山京津冀冲泡大赛后记 · 片段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