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374:避世不是无所事事,最终还是要有所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论语·宪问》14.36)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即避。《吕氏春秋·先识览》: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
因何而避,本章说了四点。
辟世。
避开乱世为上策。生逢乱世,怎么避?难。皇侃疏:
贤者去就顺时,若天地闭塞,则贤人便隐,高蹈尘外,枕石漱流。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此谓避世之士也。
辟地
避开乱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隐居。皇侃疏:
谓中贤也。未能高栖绝世,但择地处,去乱就治,此是避地之士。
辟色
避开不好的脸色。皇侃疏:
此次中之贤也。不能预择治乱,但临时观君之颜色,颜色恶则去,此谓避色之士也。
辟言
避恶言。皇侃疏:
此又次避色之贤者。不能观色斯举矣,唯但听君言之是非,闻恶言则去,此谓避言之士也。
无论因何而避,避的程度深浅,都需有预见性,能见微知著,随机而动。避世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避而修其身,最终目的是有为。《朱子语类》言:
大抵天下有道而见,不必待其十分太平,然后出来;天下无道而隐,亦不必待其十分大乱,然后隐去。天下有道,譬如天下之将晓,虽未甚明,然自此只向明去,不可不出为之用。天下无道,譬如天之将夜,虽未甚暗,然自此只向暗去,知其后来必不可少支持,故亦须见机而作,可也。
孔子认为,自古以来,能做到这四避的有七人。这七人具体指谁,历来猜测不一,今选皇侃疏引王弼注言:
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也。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尔雅书苑
微信:eryashuxuan
经典涵养儒雅人生
温故知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