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2021医疗管理“划出重点”

2月8日,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马晓伟在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他针对实现公立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高”、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

此外,马晓伟还特别强调要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相关医疗服务的保障,提高核酸检测的能力、效率和质量,严格做好院感防控,认真落实疫苗接种的医疗保障工作。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王贺胜对2021年医疗管理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一、坚持疫情防控和日常服务相结合

发热门诊管理。务必2小时内报告病例,4—6小时内回报核酸检测结果,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査。

定点医院管理。指定综合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严格落实“专院区病区,专门收治”“专设施设备,专门使用”要求,人流、物流、空气流实现物理隔离。

核酸检测能力。在保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县域内1家医院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础上,分大区储备可移动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充分发挥第三方实验室力量,确保局部疫情发生时能随时调用,并尽可能划大“包围圈”,将可能的无症状感染、密接、次密接“一网打尽”。

院感防控。坚持“零感染”目标,坚决防止院内感染事件发生。

医疗救治。坚持“四集中”、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前期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组织协调、医疗力量调配和医疗设备配备,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疫苗接种医疗保障。严格落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护力量在接种点值守要求,切实做好接种后留观和随访服务,确保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疫情信息报告。强化疫情监测预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报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瞒报、漏报、迟报疫情信息。

人员培训演练。要围绕病例发现、报告、隔离、规范化诊疗和核酸检测、院感防控、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开展全员培训,组织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模拟演练,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和水平。

医疗服务保障。要做好假期值班值守,发热门诊、急诊、呼吸科等重点科室24小时值守。要切实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同时,组织做好日常医疗服务工作,特别是血液透析、放化疗、孕产妇、儿童患者的就医需求。

二、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相结合

一手抓存量改革,深挖现有资源潜能。一手抓增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

抓存量——

区域协同。加强慢性病分级诊疗管理,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和通道,制定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步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

机构协同。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管理,落实“分区包段”要求,共享检査检验、消毒供应等资源,逐步建立医疗机构间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模式。

专科协同。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

人员协同。鼓励药学、护理等团队参与多学科联合诊疗,推进居家社区药学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推动医、药、护、技四支队伍的协同发展。

抓增量——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要制定“十四五”建设方案,推进委省共建试点,启动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一院多区发展建设。研究出台引导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政策,既要控制单体机构规模扩展,又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倍增、区域布局协同发展。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研究“十四五”期间的建设规划,推动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探索标准化建设评估方法,建立以能力、质量、安全、效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三、坚持深化改革与改善服务相结合

重点从“三加强、三推广”入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三加强”——

加强诊疗行为管理。建立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等数据信息库,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管理,促进合理医疗检查。

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继续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做好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等临床使用管理。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完善药学服务相关规范。

加强医用耗材管理。结合行业作风建设、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指导医疗机构提高临床应用规范化水平。同时,要巩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成果。

“三推广”——

推广新模式,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一站式服务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继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

推广新技术,鼓励高水平医院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使用、推广新技术,促进和规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

推广新手段,以智慧医院建设为目标,加快信息系统整合集成,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发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提质增效作用。用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为患者提供看病就医的新体验。

四、坚持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

事前——

一方面要完善四类政策。机构管理政策。修订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明确办医新业态准入标准与流程,加强互联网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命名、科室设置等,强化依法执业意识。专科管理政策。完善诊疗科目名录,加强登记管理,明确临床专科建设发展与能力标准。人员管理政策。做好《药师法》制定和《执业医师法》修订,加强队伍建设法律保障。技术管理政策。加快出台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条例,启动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伦理性四个维度的技术评估。

另一方面要把好准入。机构准入。要制定“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严格落实医疗机构管理相关标准与要求。人员准入。稳步推进医师资格考试改革,继续组织好短线医学专业加试,全面实施计算机化考试、固定合格分数线、“一年两试”试点等,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技术准入。以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为重点,动态调整限制类技术目录,完善省级限制类技术质控平合建设。

事中事后——

加强监管,重点要发挥好绩效考核、评审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一要持续推进绩效考核。二要持续推进医院评审评价。三要持续推进电子证照管理。大多数省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证照申领率超过了90%。下一步,要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定期考核等工作,推动信息化从准入环节向执业环节延伸,提升医疗行业综合治理能力。

五、坚持保证质量与提升效率相结合

医疗质量与安全——

在建设好各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的基础上,要加强省级、地市级质控中心建设。持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以单病种质控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质量管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

提升服务效率——

要落实“急慢分治”要求,推进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等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进一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效率。

文:本刊记者 孙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