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宝闹情绪时,如何才能阻止问题行为的爆发?

攻击他人、扔/砸东西、躺地打滚、大声尖叫/哭闹……这些都是孩子们在闹情绪是常用的招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行为”。
有很多家长会用“情绪不好”来形容孩子的行为问题,这样的描述会给行为干预带来一定的麻烦。
情绪不好是可以理解的——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被拒绝时,当孩子被要求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时,他们就会有情绪上的波动,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问题在于,孩子通过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和发泄他们的情绪,这个部分才是我们需要干预的。
例如:妈妈陪孩子在客厅玩玩具,但当妈妈要去厨房做饭时,孩子突然开始发脾气,通过哭闹、扔东西、躺地打滚等不恰当的行为来获得妈妈的注意。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没有情绪,就像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难过的时候不哭,在高兴的时候不笑,在害怕的时候不尖叫。
但是,我们可以干预孩子们的不恰当行为,教会他们通过可以接受的行为来表达和发泄他们的情绪。
今天,我们以“获取关注”的行为功能为例,讲解如何应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
策略一:控制前事
在训练开始前,我们要测量孩子的自我导向时长。如果小朋友在没有任何任务时可以独自玩积木30秒,那么孩子的机械时长即为“30秒”。在做前事策略时,我们可以在第29秒时给予小朋友关注。
在孩子可能出现不当行为的基线前,强化孩子的安坐、等待以及其他的恰当行为,也可以结合代币不断塑造孩子的恰当行为。
例如,孩子的等待基线是3秒钟,那么我们要赶在3秒钟之前就要用语言来强化小朋友“你坐得很好”。同样,我们在3秒钟之前就可以给予孩子代币,当代币积攒到3个时,可以给孩子兑换更大的奖励的机会(如,3个代币兑换1个巧克力)。
这种做法其实在无形中拉长了孩子的等待时长,也更容易塑造孩子的等待及安坐技能。
策略二:差别强化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小朋友的等待时长来练习等待技能。
例如:孩子等待时长的基线为5秒钟,那么我们可以在孩子等待的第5秒钟给予强化。当孩子的等待时长达到6秒钟时,我们必须给予他更高级的强化,这样孩子才能维持这个技能。
策略三: 替代行为
将差别强化与替代行为相结合,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学校,我们可以教孩子用“举手”来代替获取关注的不恰当的行为;在家中,我们可以用恰当的语言来代替问题行为。
教授步骤:
第一步,全肢体辅助小朋友举手,以获取老师的帮助。
第二步,降低辅助等级(全肢体辅助→半肢体辅助→示范)。
第三步,结合差别强化。当孩子使用恰当行为/替代行为求关注时,一定要给予孩子强化,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时,不给予任何强化(包括眼神关注)。
策略四:计划性忽略
在结果策略方面,我们主要运用计划性忽略,即:当小朋友已经发生了不恰当的行为时,我们不给予任何回应,并且保持眼神和肢体不与其接触,直到小朋友出现了恰当的行为时(如,安静下来了),我们要就及时给予关注及强化。
【案例】在无聊或任务等待的间隙,小朋友总是玩自己的口水。
【应对措施】孩子在玩口水时,大人不要给予任何关注,当小朋友停止玩口水时,老师再给予极强的关注。比如,可以说“哇!你现在坐得特别的好,你的小脚放在地板上了,小手放在腿上了,很厉害!”
嗨脑仁说
训练的重点在于:在整个练习的过程,每当孩子能够恰当表达时,家长都要快速给予关注,并回应其要求陪他一起玩耍。
采取这样的正向关注,可以有效避免孩子问题行为的产生。
推荐阅读
《自闭症孩子如何融入社会?》
《如何鉴定真假孤独症?》
你 可 能 想 了 解
(点击关键字即可获得)
幼儿丨心理 早期干预
ADHD丨辨别  多动症  注意力不集中
生活技能丨生活自理 如厕 自我管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