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粮仓:东北有个北大仓,宋朝的北方也有一个“北大仓”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说到吃,从古到今一直都是维持民生的头等大事。由吃产生的俗语也非常多,像“吃穿住行”就把吃放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更充分说明,吃的地位,小到每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为了把“吃”这件大事办好,我们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这项民生工程。我们都知道“南水北调”工程,而与“南水北调工程”一样地位的另一项工程,就是“北大荒”工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供应紧张,为了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国家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广阔荒地上大力开垦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为我们最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而当我们翻阅那厚厚的史书时,不更让我们惊讶地发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北宋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也有这样的一种开垦种植的传统历史,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正是有这样的一种传承精神,我们中国人总能在困难面前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至是,承矩载稻穗数车,遣吏送阙下,议者乃息。而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其利。《宋史 志 卷一百二十九》

我们都知道,北宋是我国整个古代史中,其最牛的就是经济,经济非常发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其全盛时期,最北的国界线也就是到现在的河北与现在的北京、天津为界,山西的北与东北也归契丹所有。

976年十月下旬宋太祖赵匡胤病逝,宋太宗继位。继位后的宋太宗分别在979年在灭了割据在山西太原的北汉后,又北上攻打契丹;986年又兵分大路,主力大军由三路大军分别北伐,这两次北伐都以惨败收场。而作为两次大战的主战场的正是当时宋辽的河北与河东地区,这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燕云十六州地区。

这一地区从宋太宗挑起后,到宋真宗1004年澶渊会盟的和约签订之前,一直是战乱之地。但是这里其实正处在北北平原地带,非常适合于种植农作物。

自雄州东际于海,多积水,契丹患之,不得肆其侵突;顺安军西至北平二百里,其地平旷,岁常自此而入。议者谓宜度地形高下,因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洫,益树五稼,可以实边廪而限戎马。《宋史 志 卷一百二十九》

由于连队战争造成了该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这样一块平坦之地,虽然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战乱过后,989年开始,宋朝廷就不断的派出官员到那里实地考察,加以开垦,但是连续派出像当时比较出名的张恕,张齐贤这样的能臣,都因当时看到那茫茫几百公里的平坦之地,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加之是当时辽宋沿边敏感地区,都不能最终开垦成良田。

何承矩,北宋时期的一名守边治边能臣,宋中央连派大员到边关开发,都不能搞出成绩,而在边关顺安砦主政的何承矩则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引入易河水,带领民众修筑大堤,建水渠,挖塘蓄水,开垦屯田,种植农作物,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顺安砦迎来了粮食大丰收。何承矩的业绩很快得到了宋太宗的重视,很快就把何承矩调到边关重镇雄州任知州,全权负责农垦开发。

担任雄州知州后,何承矩考察完此地区后,正在此时作为闽人黄懋适时给太宗上书说,像雄州沿边这样有着优越条件的地方,很适合种植水稻。比起闽地种水稻,还要引山泉水来灌溉,这里塘多水足,地平土肥,很合适种植水稻。于是宋太宗就提何承矩为河北沿边屯田使,闽人黄懋为判官率沿边州县民大力开发。

何承矩和黄懋带着一万八千多人,在当时宋朝与辽国边境的雄州、莫州、霸州,平戎军、顺安军等地大力兴建水利,建堤坝,筑防洪堰,在各处建水闸,引白洋淀的水来灌溉农田。精选水稻种,不断的改进播种期,经过多年的努力,北宋北方沿边连绵六百里,终于成为北宋最大的粮食基地,成了当时北宋真正的粮食“北大仓”。所以每年秋八月,宋朝北地边境就会有一大片的金黄色的水稻盛况,头一年当何承矩把这个好消息上报宋廷时,居然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这也难怪北宋的京官们,因为在此之前宋太宗连续派出的多任能臣都搞不出成绩,现在就一个边治知州却搞出来?

面对如此大的好消息,朝廷居然没人相信,这让何知州相当苦闷,不得已,他只得叫属下把收割几大车熟透了的稻谷载着进京城来报。京官看到如此实物不得不相信这件事。何承矩不但让边关稻谷大丰收,还让住在当地的人们大受益,因为在当地有大量的水塘,他又教导民众大力种植蒲草,养殖蛤蜊,蒲草可以编织成蒲席等产品,蛤蜊也可以作为水产销售,大大地带领当地民众脱贫致富,引进许多流民到此安居乐业。

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细节,它却无时不在影响着人民的温饱问题。俗话说得好“民生无小事”,正是从古到今,我们国人都非常重视民生小事,才有像北宋时的何承矩这样的能臣,敢于把沿边六百里地变成大粮仓。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大粮仓,才造就了北宋饮食的多样性和繁荣经济做出了贡献。

声明:'百粤天话史'只在'今日头条'发表首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