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交易的道路上快速成长?

在交易中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文/王力纬

找到自我

过去一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见证着历史,也书写着人生。外界的冲击总是让人惶恐迷茫,虽然生活并不总是如意,但内心总有温暖的火光支持着我们前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习是抵御、淘汰对手,保持竞争力的唯一武器”是我的座右铭,坚持十年如一日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固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让我变得很疲惫。因为我并没有找寻到辛苦背后的意义,很多时候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是惧怕被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甩在身后,不得不被惯性推动着机械前行,所以很难快乐。2020年由于疫情,我拥有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阅读了很多书籍,也得以停下来反思自己,获得了很多珍贵的体会。

试问一下,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追逐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自出生就接受社会的影响,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像一条随波逐流的船,很多决策都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他人期待的,而不是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出于“应该”而不是“真爱”。就比如,那些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和完全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都没有太多纠结,而真正痛苦的是那些被外界期待必须上进但内心却对其毫无兴趣的人,努力会迷茫,放纵会自责,永远找不到自己的节奏,永远被外力驱动。

我一直以为自己热爱着学习,回头看看却没有几样真正用到,更没有几本书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读过很多书,却依然时时惶恐自己的浅薄,因为这些书都是“工具书”,它们教会我“如何做”,而我却不知道“为何做”。逼迫自己进步,是一种基于社会期待下的自我催眠,这样的追逐,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法带给我们真正的满足。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不可能不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每一个选择的当口,永远有一个声音在呼喊:你应该怎么样。我们惧怕反抗,不如自我催眠:这就是我的需要,这就是我的选择。一个不真实的开始,是一切不快乐的根源。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

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言:“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样才能更清楚、更愉悦、更自在地活着,否则难逃愚昧与迷茫的枷锁。

内外矛盾

在我刚开始从事投资工作的时候,经常会生气,气自己不能坚持,气行情不按自己的想法运行,但也知道这样可笑无用,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细碎的事件串联起来的,外界环境多变而复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那么会活得非常迷茫。如果无法从内心找到答案,那么对我们自身来说,这些事件只是拂过身躯的柳叶繁花,并没有太多意义。

这样看来,外在只是“水源”,流不进心里,无法触及心灵,就不会有太多内心的体验,没有产生联结的事件,不过是走马观花的空洞虚影。体验就像是绽放在夜空的烟火,一个小小的火花,点燃了内心的引线,足以让我们获得难忘的绚丽,烟花没有火花的触发是不可得的,但若内心没有埋藏的烟花,一颗小小的火花也不过是黑暗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光点。不是境遇与事件本身,而是它们带来的独特体验,形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

由于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主人,所以在与外界相处的时候,难免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希望世界遵守我们的规则,所以产生了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如何在保持独立的同时与外界和谐相处。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你永远不要有企图改变别人的念头。你能够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你的光和你的热。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正因为我们注重自己的内心,所以才能明白每个人的境遇造就了生命的独特性。然而,投资市场是由千千万万客观存在的力量产生的动态平衡市场,因为懂得,所以接纳和尊重外界的运行模式,尊重他人、尊重外界环境、尊重每一种客观存在,积极地建立内外联系,通过外界给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自我,真切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现实意义

生活处处皆道场,交易更是一场遇见自己的过程,也是一段漫长修行的过程,而修行的目的就是遇见自己。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是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这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看到天地和众生,而自己却是不常见的,如果看不到自己,那么天地和众生在你的眼里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就如很多交易员本来是为了赚钱进入这个市场,但当他们在这个市场待久了,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遇到不曾见到过的自己。又如很多交易员一味努力去学习各种技术,在掌握了很多技术指标和方法时,会发现山顶上别无他物,在那里伫立的只有一个孤单的自己。

所以说,在投资市场中,知道自己为何而来,是每一个交易员的重要课题。行情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当我们目睹了它的变化多端、潮起潮落,就会产生一种虚幻感,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它总处于不变的循环中,表象会幻灭,循环却永远不灭。

河流从不去想自己的方向,它在无畏的流淌中自然地形成自己的道路。何以?因为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则,面对所有险阻总能找到化解的办法,所以它不用去焦急寻找方向,就足以应对变化。看得到的方向不是意义,只是表象,无限循环才是存在之道,似水无形,运化万物,未来总在未知中,若能够体察自己内心与外界的循环,自然可以坚定地踏上征程,一切都会在行进中明朗。

坚持长期投资思维

文/陈栋

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乱不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天下。其中,实力居首且国力蒸蒸日上的秦国始终虎视眈眈,想着东出函谷关消灭六国。而七雄之中实力最弱的韩国就位于秦国的东邻,虽然当时韩军战斗力较强,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但在强秦持续进攻下,韩国被步步蚕食。

公元前246年,韩国已经到了孱弱不堪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吞并。面对强敌兵临城下,即将亡国的韩桓惠王想出了一条“疲秦”策略,即派出著名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去说服秦国兴修水利——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帮助秦国发展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让其没有多余的力量发动对外兼并战争。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建大型灌溉水渠工程要动用几十万的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物力和财力,那么对外用兵将变得有心无力,必然会影响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也想借此多苟延残喘一些时日。

在当时,百家争鸣,思想非常开明。各国才俊到异国献计得到重用的游士制度较为普遍,而各国将水利作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对于秦国而言,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多开发关中的荒芜田地,以提高粮食产量。兴修水利有助于荒芜田地的开垦及灌溉,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才能提高,兵源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补充。因此,兴修水利无疑是固本培元、兼并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当时秦国虽在巴蜀有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但在关中平原还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所以韩国认为这一计策最有可能被秦采纳。

肩负拯救韩国命运的郑国,到了秦国咸阳宫以后,面见主政者吕不韦,提出了修渠建议。当时秦王政年仅13岁,尚未亲政,国家大权由相国吕不韦把持。商人出身而并非秦人的吕不韦一直希望做几件大事来彰显其治国才能,巩固政治地位,他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与郑国的建议不谋而合,于是组织民力开始修建灌溉水渠。

先秦时代,泾河与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大量肥沃的土地,但由于关中平原干旱时有发生,上好的土地得不到充分开发,而郑国提出的引泾河水浇灌关中的建议正是秦国向往已久的事情。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使渠水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为保证灌溉用水源,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让河水流入水渠中。

然而,就在水渠修建一半之际,意外出现了:秦国识破修渠原来是拖垮国力的一个阴谋,郑国面临着生命危险。这一事件引发了更大危机,当时秦王已亲政,吕不韦不再掌握实权。秦国贵族势力借这一事件向秦王建议驱逐外国人,来自楚国上蔡的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规劝秦王善用人才。秦王政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权衡利弊后,最后得出结论:水渠建成后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好处远大于修建水利工程耗费国力的损失。于是,秦王收回驱逐侨民的决定,继续令郑国修建水渠。

公元前236年,秦国耗费了十年时间,终于修建成了郑国渠。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据估算,郑国渠修建成功以后,周围4万多顷荒地得到了改良灌溉,使得关中粮食亩产提高了6倍,自此关中地区再无饥荒出现,秦国的府库存粮自然也是成倍增长,足以长期供养秦国百万大军对外征伐,展开统一大战。

于是乎,世人看到了一个新的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秦国人李冰于公元前256年负责在四川灌县修建)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如同张开的两翼,东方六国都处在其阴影之下。对此时的秦国来说,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秦灭六国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公元前230年,秦军直指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大一统。

启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是汉朝贾谊所著的《过秦论》中描述秦王政功绩的话。对比自秦孝公以来的六位秦国君王,虽也有东出一统之志,但所展开的对外征伐均只能局限于步步蚕食的策略,有时候还会因六国合纵而丢失掉以前费尽心力得到的土地。即便是秦昭襄王时期,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但秦国自身损耗巨大,战争后期兵源与粮食耗尽,无力一举攻破邯郸,灭国大战始终难以出现。秦王政明白了这一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抓住了核心关键,提高粮食产量才是完成灭六国的根本。这虽然是一项费时耗力的大工程,伴随着一定风险,但长线投入所带来的回报要远远大于步步蚕食的效果。

读史能明理,读史也能帮助期货投资者厘清投资思路。很多期货投资者喜欢追逐短线投资,高抛低吸,看似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有收益进账,但缺乏长远眼光,把自己的投资理念局限于狭窄的短期思维中。这种思维带来的后果往往就是,可能十笔盈利所积攒的收益,到最后不够一笔亏损的,又或者短期投资累积的收益还没有长期持有带来的效益高。正所谓“短线是银,长线才是金”,虽然长期投资会经历磨人的反复折腾,需要经受长时间的浮亏考验,但坚持长期投资的思维——把眼光放长远,长期布局并持有权益资产,才有机会获得中长期的高业绩回报。这与秦王政花费十年修渠而一举灭六国,定鼎天下的道理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来源:网络

PS:各位号友!由于订阅号推送顺序有变化,您可能没法准时收到我们的推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