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专业素养”—— 系统认知
稳定,作为一名职业茶师的专业素养,上期我们已经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而如何保障稳定,除了技术层面的熟练之外,更重要的则是要建立“系统认知”。
所谓“系统认知”,既包括对所冲泡茶品的系统认知,也包括对冲泡过程的系统认知,还包括环境因素对开汤影响的系统认知。
这其中,对所冲泡茶品的系统认知又囊括了相应茶类特点、单品特点等;对冲泡过程的系统认知则囊括了硬件系统(水、冲泡器的特点)与软件系统(冲泡过程的相应调整);环境因素系统指温湿度、空气流动性、海拔、气压等,而要观察汤色与叶底则还要考虑到照度与色温等项。
就拿此次冲泡大赛为例,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室内,就是考虑到室外的温度变化以及空气流动性可能导致开汤表现不稳定。之所以要在两天内将预赛完成,就是考虑到时间跨度过大所导致的环境因素的变化。
冲泡器的体验就更真切了 … …
约好几位评审老师来“可遇轩”试品比赛用茶,临中午时我忽然想“为何不把比赛用器拿来冲泡比赛用茶?那不更标准么!”于是连忙奔先天下宝瓷林专柜拿了一套比赛用盖碗跟十个品杯。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几位评审驾临。
预赛茶款:“雨林古茶坊 · 泛海凌山”,1:20投茶量。
开汤,—— 那叫一个苦啊 ~ ~
几位老师看我的眼神都变了,目光中充满着疑惑与凄凉,——“你为什么选这个茶?… … 咱换一个行吗?”
“都定了,茶样都发了 … … ”我一边支应着,一边大脑飞快地思考着原因,“味道不对啊 … … ”
所有硬件都没变,—— 只是换了盖碗,而且容量都是150ml左右,高温釉,内壁白瓷,我以前用过,没问题啊?!
忽然,我发现这款盖碗与我空山流定制的那款在形制上存在差异,—— 原因找到了!
“那咱们换一个复赛茶试试吧?”
一听这话,几位老师赶忙把杯中的茶倒掉,“好好好!赶紧换!”
一开汤,“唉,这才叫个茶么!用这个!用这个!”看来是不苦了。
再试决赛茶款“福元号 · 易武千秋”,“这个就更有滋味了么!”
我笑了笑,“要不咱们再试一下预赛茶吧?”
“… … 有必要吗?”
“再试一下吧”我坚持着。
一开汤,几位先是一惊,然后面面相觑,没说话。
到第三水了,“这是那个茶吗?”
“是呀,怎么?感觉不像是一个茶吧?”
“… … 嗯。调整了一下手法,差别这么大啊?”
两种器形所导致冲泡时的茶体析出过程截然不同,—— 汤感差异当然大了。 这也是我赛前强烈建议选手去亲试一下比赛用盖碗的主要原因。
而能够即时找到问题所在,也正是基于对整个冲泡过程的洞察,基于对逐一冲泡细节的精熟掌控,—— 所谓“胸有成竹”,也不过如此耳。
时常被描述为“尚未入口,却已识汤”的神奇,实则是系统认知的功力表现。
一直在说,“要喝懂普洱,是需要一个'入门过程’的……”
这个“入门过程”,其实就是帮助你搭建起一个正确的系统认知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做基础你才好去堆砖砌瓦,形成自己的系统认知。而很多爱茶之人之所以没有建立起系统认知,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搭建认知框架的机会。
系统认知,也是在帮助你看清一个事物的本质。你会知道它的核心魅力究竟是什么,它是否真正打动了你。所以我也在说:
对于一个新领域,在入门之前,不要妄谈热爱,
否则,你将流于肤浅 … …
是啊,流于肤浅,—— 看到这儿你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但这注定将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因为获得相对的深刻,或者说建立系统认知又是何等的不易啊!
这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也是真正专业者之所以可贵之处。
但于给于求,于舍于得,我有必要提醒你,—— 在立志为某个领域的专业高度奋斗之前,请考虑好 … …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