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特别视点】《城头山视窗》2019年"辉煌70年 讴歌新澧州”工业特刊之“70年 特别视点”

澧县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与成就

◎胡定荣

澧水从湘西的崇山峻岭间悠悠而来,在澧县境内迂回曲折,蜿蜒而行,似乎不舍离去。据史书载,澧县因水得名,古称澧州,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以农为主,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澧县的工业却是一张白纸。解放以来,澧县工业零点起步,其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表现出澧县党政领导的聪明才智,浸透着澧县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心血。

澧县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澧县工业的起步阶段(1952-1958年)

——艰苦创业阶段

建国初期,国家一贫如洗,百废待兴。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家财力极其困难;还没有来得及医治战争的创伤,1950年又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举全国之力投入了抗美援朝战争。澧县作为中南地区的农业大县,为国家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工业却仅有一些原始作坊,如油榨坊、豆腐坊、鞭炮社、铁木篾器制作等,七零八落散落于民间,为民众提供极低的生产、生活用品。从1952年开始,县政府决定在城关镇、大堰垱兴建发电厂,解决居民照明、打米和轧花等少量用电,为澧县工业开了先河。

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精神,县委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全县城乡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农业、手工业的领导,组建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因地制宜兴办工矿企业。同时,对城镇私有工商业进行改造,在工商界组建公私合营企业。

1956年,按照前苏联模式,新建了国营澧县拖拉机站。澧县站是湖南省最早建立的三个拖拉机站之一(还有常德八一拖拉机站、大通湖农场拖拉机站)。国家无偿分配给澧县的拖拉机机型有:英国的900D,美国的福特-20,罗马尼亚的优特斯、KD-35,波兰的乌尔苏斯,捷克斯洛伐克的热托25A、热托35,苏联的德特54等,共35台(到60年代,我国洛阳拖拉机制造厂仿照苏联的德特54,制造出东方红54;天津拖拉机制造厂仿照罗马尼亚的优特斯,制造出铁牛30;江西拖拉机制造厂仿照英国的900D,制造出丰收30、丰收27)。拖拉机站拥有各种配套大型农机具100多套台,包括五铧犁、四铧犁、三铧犁、41片园盘耙、24行小麦播种机、4行棉花播种机、康拜因收割机、植保喷粉喷雾器等。此外,省里还配有一台设备完善、可自行发电、流动修理的美式工程车。当年,拖拉机是从国外(主要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的新型大机器,澧县人从未见过。每当拖拉机下地耕作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甚至扶着老人、挑着孩子来看拖拉机耕地。拖拉机手在人山人海的欢呼声中进行操作,令人十分仰慕,尤其是女拖拉机手驾驶拖拉机耕地,那简直是一道亮丽风景线。拖拉机站当时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省属、县管重点企业,上级要求站长必须是30岁以下的县委委员(那时不设常委)。澧县首任拖拉机站站长是林祖琰(县委宣传部长兼任)。

到1958年,全县共建成15家工矿企业,从业人员994人。其中,地方国营企业9家,808人;公私合营企业6家,186人。国营澧县拖拉机站、新华工厂、人民印刷厂、人民电厂、酒厂、石灰矿、羊耳山煤矿、昌家峪煤矿、火连坡铁厂等企业,成为澧县工业发展的基础。1958年下半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大炼钢铁的号召,县委组织10万民工上山,以太青山、火连坡、老木寨为基地,到处找铁矿,伐森林,建“小土群”炼铁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为完成全国1070吨钢铁任务而努力奋斗。由于宏观决策上的盲目性,这场全民炼钢运动最终归于失败。

澧县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1958-1968年)

——调整提高阶段

1959-1961年,是国家经济严重困难时期。1962年,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党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中央精神和湖南省委指示,澧县组织了对澧县工业的充实、合并、转体和调整。

澧县城关农具厂扩建为澧县通用机械厂,省、地主管部门领导经常来该厂检查指导工作,给该厂以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使该厂成为澧县机械行业设备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的企业。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整和改造,县属工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不久又兴建了硫磺矿、硫酸厂、矿山机械厂、石膏矿等企业。主要工业产品有:737型打稻机、400型人力轧花机、120型煤气机、手摇压面机、白酒、矿山翻斗车、蒲滚、石灰、铁木家具等。1965年,新华工厂(即今湖南车桥厂)生产的737型打稻机,在国家第八机械工业部主持召开的水田机械会议上被评为最佳产品,一度享有盛名。

澧县工业发展的第三阶段(1968-1978年)

——曲折前进阶段

1966年至1976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使澧县工业受到了一定影响,一些企业领导人被当作走资派受到批斗,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视为“管卡压”遭到抵制。澧县拖拉机站、澧县新华工厂、澧县八一机械厂、澧县东风电站(王家厂电站)、澧县搬运社等单位两派群众组织争斗激烈,部分工人脱离生产岗位,参与武斗造反,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运动后期,一批党政干部逐步解放,各级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1977年,国务院转发《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湖南省推广攸县经验,大办“五小”企业(即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小水泥、小煤窑)。澧县革命委员会在城关镇“毛主席敬仰馆”(即今澧县弘毅学校)召开万人大会,军方代表、县革委会副主任谭维勤在会上宣布:动员全县人力物力,用两年时间兴建、扩建和改建20家企业(即氮肥厂、水泥厂、农机厂、动力配件厂、汽车修配厂、农药厂、矿石粉厂、机砖厂、纺织厂、糖厂、酒厂、电机厂、丝绸厂、化工厂、石灰矿、铁厂、金岭煤矿、印刷厂、无线电厂、内衣厂);并决定由县委副书记胡宏普、县工交办副主任药三元、王本金等组成筹建指挥部。领导披挂上阵,带领一班人不分日夜地组织实施。在两年多时间里,完成厂房基建10多万平方米,调运、安装设备7000多台套,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投资1000多万元。到1972年前后,建成了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氮肥厂,年产3000吨的铁厂,年产1万只缸套、1万套燃烧室的动力配件厂,年产500吨的农药厂,年产3000吨的水泥厂,以及1万纱锭的纺织厂等12个企业。

澧县工业发展的第四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发展阶段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议,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提出了对工业、农业、教育等领域开展全面调整和整顿的方针。

澧县工业由于前一阶段上得较猛,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一下子跟不上去,加上电力、交通等外部条件不够配套,县属11家国有企业有8家出现亏损,亏损面和亏损额在常德地区名列前茅。为了振兴澧县工业,县委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包括选拔有能力、懂管理的干部进工厂;派工作组、调研组解决“老大难”问题;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规章制度;推广学习国家经委倡导的《十八种现代化管理方法》等。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整顿后,企业生产开始全面复苏,整个形势直线上升。县氮肥厂合成氨生产能力由年产3000吨扩大为1万吨,纺织厂由1万纱锭扩大为4万纱锭,县农机修造厂、动力配件厂、酒厂、糖厂等一度成为省市同行业先进企业。

1980年至1989年,澧县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税利5125万元,国有固定资产增值4880万元。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澧县工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澧阳啤酒厂、王家厂化工厂、澧澹化工厂、城关镇纺织厂、砂布厂、瓷砖厂、永丰冷冻厂以及一批石膏矿等,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产品品种达到500多个,创造出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电磁分电器,获得部优的山楂糖和获省优的中华猕猴桃酒、硝酸钾、X105汽缸套、605/3涤纶线、扬帆牌一级茶油,还有享有盛誉的砂纸、脱水菜、重晶石、冷冻肉类等13项出口产品。1986—1990年,全县11家国有企业连续五年无一亏损,实现全面盈利,湖南省政府在全省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上予以通报表扬,并发给澧县经委一万元奖金,这在当时算一大殊荣。

这个期间,澧县艳洲水电站应运而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电站现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集发电、蓄洪、灌溉于一体的现代化水电企业,年发电量达1.1亿千瓦时,为全县及周边县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澧县无线电厂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厂100多名员工,曾一度为澧县工业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七十年代生产的为雷达配套的多用示波器享誉全国(当时全国仅有两家企业生产);后来又生产了电唱机、小型交换机。该厂生产的汽车无触点分电器、JFT汽车晶体管调节器率先为一汽、二汽配套,该厂被选为全国调节器行业的牵头单位。

澧县工业发展的第五阶段(1992年至今)

——稳中求进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之后,全国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新浪潮。这一时期,澧县人民政府根据《股份制试点办法》和《公司法》以及上级“抓大放小”的精神,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改制和重组,将企业推向市场,自主经营,工人买断工龄,自主择业。这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批民营企业家独立改革潮头,捷足先登,引进、创建和发展高新技术,使澧县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现已形成机械、轻纺、新型建材、医药、食品、智能制造等六大工业门类。2018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有新鹏陶瓷、重啤国人、运达包装、平安医械、萌恒辅料、益翔童车、嘉峰锌业、洞庭春米业、艳洲水电、康哲制药共111家,总产值达290.1亿元,年创税收近2亿元。

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澧州大地的工业传奇,40年前是澧阳的一家乡镇小厂,重啤国人的创始人、全国劳模、原国大代表李开喜以其坚毅精神,带领广大员工拼搏创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与梦想。公司后经强强联合,缔造出湖南啤酒工业的神话,形成了“以常德为中心、南扼永州辐射粤桂,北踞澧县挺进荆楚”的战略格局,年生产能力40万千升。

2016年5月投产的湖南萌恒服装辅料有限公司,总投资6.18亿元,全面运营后可具备年产涤纶线2万吨、绣花线7千吨的生产能力,吸收工人4000人,年产值突破20亿元,创税收5000万元。近几年,澧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县工信局等引进的企业,占据了全县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形成了澧县国民经济的新格局。

在澧县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澧县原国有企业的广大工人和在工业战线工作过的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为澧县工业的起步、壮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功不可没。

澧县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离不开工业历届主管领导和企业厂长、经理们的无私奉献。原县长潘卫东就是一位值得怀念的老领导。潘卫东系湖南吉首人,湖南师大化学系毕业,分配到桃源县一中担任化学老师。1970年澧县氮肥厂筹建时,常德地区将他和夫人焦晓枚(大学毕业)调来澧县,与先期来澧氮的学长曹辰阶和稍后毕业于湖南大学的彭仕银、周用品等一道,负责氮肥厂的技术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开车投产的技术指导。他和几位技术骨干组织了澧县第一批氮肥工人理论培训,针对化工企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手把手地指导工人规范操作,不分日夜工作在车间。有一次在铜洗岗位辅导学员,他被铜液灼伤眼睛,仍坚持带伤工作,其吃苦精神十分感人。1980年,他作为氮肥厂首批知识份子入党,次年提拔为副厂长。几位技术干部对氮肥生产、管理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氮肥产量不断刷新。潘卫东提出“不开水洗,不打红灯、不出工艺事故”和主要部位“消除跑冒滴漏”的工作要求,实现了稳产高产。他还协助厂党委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组织制定岗位责任制、经济核算、全面质量管理等六项制度,一举改变企业后进局面,让澧县氮肥厂成为湖南化工系统的先进单位。经省化工局考核验收,澧县氮肥厂被评为“无泄漏工厂”,并颁发“企业全面整顿合格证书”。潘卫东为人谦虚谨慎,亲和力强,深受职工尊重。1983年机构改革时,他被选拔为县委常委、副县长,1984年当选为县长。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当我们回眸澧县工业发展历程时,不能忘记和潘卫东一样为澧县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现已仙逝的领导同志。

回眸70年,澧县工业由弱向强风生水起;展望未来,产业高端化集约化蹄疾步稳,澧县工业正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风疾天地宽 潮涌工业春

——改革开放40年澧县工业发展成就

◎文/图  李  平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政方针正确指导下,澧县工业上下求索、寻求发展,乘上了“改革开放”号列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澧县全民企业只有14家(氮肥厂、机砖厂、农修厂、动配厂、铁厂等),年产值不到400万元,亏损企业9家,每年财政补亏200万元左右。在改革东风的引领下,几经变革,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焕发了勃勃生机。2018年,全县111家规模工业总产值290.1亿元,实现增加值55.07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实现税收1.73亿元。

改革开发放40年来,澧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工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帮扶成效,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

澧县先后引进新鹏陶瓷、萌恒服装辅料、鑫铃卫浴、鸿泰中药、腾飞化工迁建、海创科技、城头山水工机械、湘晖光伏发电、东信家居广场、天圣药业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线、恒邦建工等一批亿元项目竣工投产,鑫宝机电、城头山纯净水、远东人防、湘雄建材、祉博建材、荣友二期、鑫铃卫浴二期、科莱达3D定制钢塑墙板装配式建筑制造、恒鼎管业、开泰陶瓷模具等一批亿元项目进展顺利,平安科技、康哲制药、运达包装等一批技改项目见效快,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新鹏陶瓷、重啤国人、康哲制药、平安医械、益翔实业、万家实业、洞庭春米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相继落地开花,构建了澧县工业的顶梁柱。通过发展,年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5家,过百万元的有30家,过50万元的有60家。

全县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新型建材与家居、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四大产业,2017年分别完成产值84亿元、47.59亿元、33亿元、58亿元。

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生态”“盈成”“平安”“万家”“双上绿芽”“金洞庭春”),湖南省著名商标19件,常德市知名商标25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平安科技的“湖南省医用高分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盈成油脂的“湖南省食用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神州庄园酒业的“湖南省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1家(盈成油脂院士工作站)。

澧县先后获省级知识产权建设试点县、省级创新创业基地、省级科技孵化器、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星创天地等五块牌子;成功荣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家。

澧县全面启动和推进园区“一权两制一司”体制机制改革,将园区8个县直单位共27项行政审批下放经济开发区。同时,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累计投入25亿元以上,完成园区道路硬化28.63公里,对园区5条主干道路进行“白改黑”提质改造,配套建设了雨污、自来水、燃气等管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