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熬岁记忆【征文】

熬岁记忆

常言道,一进腊月门,年味渐渐浓。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热闹的佳节。春节期间,中国民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基本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纳福、祈求丰年等为主要内容。为了把年过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人们就要准备年货,添置新衣、新鞋等,直到除夕这一天。在我的记忆中尤以除夕之夜最为重视,那就是熬岁,熬岁也叫熬夜、熬年、守夜、守岁,是中国民间除夕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我非常喜欢过年,虽然那时候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但一进腊月就掰着指头算,还有几天过年。盼着过年,实则是盼着穿新衣服,盼着能吃几顿荤饭,盼父母发微薄的压岁钱,盼走亲访友串门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特别关心的是除夕晚上熬夜、装仓(即:除夕夜准备好吃的,好喝的,吃喝玩乐到凌晨以后)。

除夕那一天全家人各尽所能,大人们主要是打扫除、贴春联、准备年夜饭。小孩们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感兴趣的是放鞭炮,那时没有花炮或上天炮,只有鞭炮,为了延长放炮的时间,而且把鞭炮分成单响炮。我们弟兄们多,谁都争取“炮手权”,只要父亲把炮交到谁的手里,谁就感到自豪,而且认真履行放炮的职责。下午六点以后,吃罢年夜饭,一家人穿上过年的衣服,父亲沐浴后祭祀祖神、祭奠祖先,在神像或已故先人的遗像前献贡品、上香,跪拜三叩首后作揖,而后我们仿照父亲跪拜叩首作揖,然后正式进入熬岁阶段。

熬岁讲究的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全家人集中到父母居住的堂屋(上房),父亲坐在炕的上坐中间,母亲坐在父亲的左边,我们子女们面向父母磕头行礼,父母给我们每人发微薄的压岁钱。接下来我们按长幼围坐在父母左右。炕中央放一个方桌,上面摆放一些吃喝的东西。那时家乡没有通电,点的是煤油灯,也没有娱乐活动,怕瞌睡,我们弟兄姊妹就玩扑克,或者听父母讲他(她)们过去的一些故事。年景一般时就买些糖果瓜子,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聊天,再就烙些油饼子或炒个小菜熬夜装仓。年景好一些就准备的比较丰富些,不仅有水果、瓜子,而且也有肉食作为熬夜装仓,直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后来我们虽然都成家有了各自的小家庭,但到了除夕夜都想方设法克服各自的困难尽量和父母团聚熬岁,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家风。

现在的熬岁形式上和原来没有大的区别,但在质上有了根本的变化。熬岁装仓的食材品种繁多,质量优良,不但有猪羊鸡肉,而且有鱼有虾,不但有白酒,而且有红酒饮料,不但在家庭聚餐,而且有时候还到餐厅酒店聚餐,还能观看欢天喜地的春节联欢晚会。

为什么说除夕夜要熬岁,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人们也把这称作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被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的流传到现在。通宵守夜,尽管岁月是守不住的,但我们依然在坚持着,守住岁月的感悟,守住生命的不屈,也守住对未来的信念。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1991年7月转业回原籍,长期从事政工、党务工作。退休赋闲,喜爱笔耕,以码字为快乐,偏爱散文,近百篇散文见与《中国工商报》《青海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副刊)》《工商时讯(甘肃)》及《冬歌文苑》《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青藏线老兵之家》等网络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的记忆/张继

    春节将至,农场小镇过年的喜气荡漾在人们脸上.雪花轻轻在空中飘舞着,仿佛也来过新年似的.孩子们尽情在雪中玩耍,他们"咯咯"的笑声,仿佛把我带回了儿时过年的快乐时光. 小时候,我期盼着 ...

  • 赣鄱专栏 | 李林:回乡过年随笔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李林 / 图:堆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

  • 儿时过年的记忆 / 周建民

    儿时过年的记忆 周建民 每当听到两个小孙女,跳着蹦着唱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 ...

  • 【西散原创】聂浩作品 | 小时候的年味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临近新年的这场大雪,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 ...

  • 唐兴爱:旧庄琐忆|散文

    王欣凯:春初,别故乡|诗歌 文/唐兴爱 [作者简介]唐兴爱,生于七十年代,甘肃武威人,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教育专著<追寻教育的脚步>和<家长是孩子一生 ...

  • 散文 ​年夜饭

    今天年,明天年,转眼已是大年初八,今年的年夜饭又与亲家.女儿搞了一次大联合,记得上次年夜饭的联合还是五年前,如今外孙已五岁了,在年夜饭上还为我们流利地献上喜庆的贺词: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阳开泰,四季 ...

  • ​过年了,这是我听过最感人的春节故事

    新的一年 祝大家相亲相爱,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又过年了.无数志在四方的青年们,陆续返回了故乡.也有不少人选择将年迈的双亲接到自己身边,过反向春节.在经历了一年的繁忙工作后 ...

  • 散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征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李宇丹||云南 除夕前的一段时间家乡的年味便开始浓烈起来,家家户户都忙着赶集置办各种年货. 在外奔波的人们也踏上回程的旅途,带着一年的奋斗回到家乡. 处于寒假的小孩们成 ...

  • 散文||我的记忆我的年【征文】

    我的记忆我的年 朱绪保||陕西 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每个人对于春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忆. 每年的春节,不论身处何方,远方的游子都有一份归心似箭的心情.尤其临近春节几天,恰逢春 ...

  • 散文||年的记忆【征文】

    年的记忆 我出生在鄂西北的一个小村里,这个地方与陕西安康交界,据说当年划分地界差点将我们县划入陕西.因与陕西安康交界,我们的饮食习惯也更接近陕西.在湖北黄石.荆州.恩施等地以米饭为主食,但我是吃面食长 ...

  • 散文||花灯的记忆【征文】

    花灯的记忆 大人盼挣钱,细娃儿盼过年.提起年味年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压岁钱.贴春联以及年夜饭.但如今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一改过去那种磕头捣蒜的礼仪,长辈手机上轻轻一点,晚辈便收到微信红包,说来说去 ...

  • 散文||贫穷的记忆【征文】

    贫穷的记忆 记忆,一旦触摸,或疼痛,或温暖.贫穷是我心底一抹的.无法言语的记忆! 9月初的阳光还有着8月份的灼热.16岁的我跟着爸爸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阜宁师范报道,我和爸爸拎着行礼,穿梭在忙碌的校园人群 ...

  • 【113】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王宝华作品

    致敬母亲 感怀人生 王宝华(江苏) 人生很长,都在进行着改变. 人生很短,转身已是阴阳两隔. 抓住是幸福, 抓不住是遗憾,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只可惜 你陪伴我长大, 却没有让我陪你渐渐变老 我听过风 ...

  • 【112】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刘英钊作品

    我的母亲 刘英钊(河北)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总是忙于工作和应酬,以至于到现在强迫自己静下来的时候,拿起笔来又不知从何说起了,还是从儿时的记忆来说开吧. 在我最早的记忆中,家里很穷,家境一 ...

  • 【111】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王丙月作品

    母亲的手 王丙月(北京) 母亲的手是一双历尽艰辛的手,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奋力支撑我们这个家的全部,她用毕生的心血来滋养着我们这个家的常绿之树.我九岁的那年,父亲因病与世长辞.从此, ...

  • 【110】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纪伟东作品

    愿 纪伟东(辽宁) 愿  春风带雨 润你一片慈母心 愿  雨漫轻烟 拂你一双澄澈眼 愿  烟霏飘柳 染你一缕黛青丝 愿  柳暖花春 驻你一面温婉颜 愿你 像爱我一样爱自己 愿我 爱的人也一样像你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