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中小学生欺凌,要读懂这些舆论关切

——学生欺凌与防治舆情分析报告(2017年11月-2018年10月)

2018年秋学期开学以来,已经有8起中小学生欺凌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相关话题倍受关注。中教传媒智库以新浪微博转载量过20次和被主流媒体报道为基准进行统计,2017年11月1日-2018年10月10日,媒体报道的中小学生欺凌事件共有48起。本报告从学生欺凌相关舆情特征、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两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各地各校工作实际提出研判建议。

一、学生欺凌相关舆情特征分析

在48起学生欺凌事件中,有37起为群体性欺凌(见图1),学生为“合群”被裹挟成为欺凌者的情况需引起警惕。从学段看,发生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欺凌事件最多,占比高达59%(见图2)。

(图1:学生欺凌事件群体/个体)

(图2:学生欺凌事件事发学段)

从欺凌事件发生时间来看,2017年12月、2018年1月、2018年4月、2018年9月发生的学生欺凌舆情事件较多。这些时间点分别对应着学生期末前和开学后,建议各地中小学在上述时段进一步加强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见图3)。

(图3:学生欺凌舆情事件主要发生时间)

从欺凌类型来看,48起学生欺凌事件中,43起为肢体欺凌,发生地点主要在学生宿舍、校外僻静处等监控死角(见图4)。主要原因是此类欺凌表现更为直观,证据较易获取,并不意味着其他形式的学生欺凌占比更低。

(图4:学生欺凌舆情事件主要发生地)

二、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舆情分析

从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实情况来看,区域教育管理部门落实情况相对较好。中教传媒智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4月1日0时-10月10日24时,与学生欺凌防治相关的网络文章共计14608篇。以超过300篇文章为统计基准,今年4月以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出台治理学生欺凌工作舆情出现4次高峰,其中两次与地区发布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相关方案有关(见图5)。

(图5: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舆情趋势图)

第一次与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相关的舆情高峰出现在5月29日,山东11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对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学校或通过职业学校进行教育,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舆情在7月5日达到顶峰,多地区发布防学生欺凌相关方案。其中,北京市东城区要求,各学校如发生欺凌事件,要在10分钟内向上级单位进行口头汇报,2小时内递交详细文字材料并随时汇报工作进展;海淀区要求,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欺凌事件,学校要与属地司法、执法等部门进行对接,受到舆论好评,有网友认为此类做法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防学生欺凌工作中,操作性强、有具体内容的方案更容易获得关注。

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相关文件要求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最受舆论关注的是“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河北、重庆、天津等地区均下发相关文件督促当地学校尽快成立治理委员会;其他对具体措施和流程的要求,落实情况信息较少,或与此类规范专业性较强、研制周期较长、实施难度较大有关(见图6)。

(图6: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主要舆论关注热点)

三、研判与建议

1.各地中小学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等现象,对易受欺凌的学生多加关注。从舆情数据看,媒体对学生欺凌的理解仍侧重于肢体欺凌。但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占比更高。建议学校在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中,对如何发现、防止和处置此类更加隐蔽的欺凌问题多加考量。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性格软弱、孤僻、敏感、不合群的学生较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上海静安区试点“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课程也在发现和防范学生欺凌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探索,可供参考。

2.采取“天眼+人眼”的监测措施,消除校园及周边监控盲区,严查临时出入人员,消除安全隐患。监控盲区是学生欺凌事件的多发地,建议学校在楼梯拐角等盲区增设监控,同时安排师生、保安、宿管在课间、放学后、就寝前等欺凌事件高发时段对厕所等僻静角度进行巡查,校园周边巷子、工地、公园等地区也应联系公安部门多加注意。舆情数据显示,学生欺凌事件多为群体性,建议在日常巡查工作中对学生自发的“扎堆”现象多加关注,特别是要关注“内向”学生在群体中的表现。此外,为防欺凌事件升级为刑事案件,学校也应适当加强校园出入人员安检工作,尤其关注校外人员出入情况。

3.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欺凌事件处理机制,保护涉事双方应有权利,公正及时合法处置。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秉持公正原则,依照法律和教育部相关规定迅速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应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安排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通知涉事学生的监护人,对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身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予以充分保护。对可能涉及刑事或治安案件的,及时报警处理。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动态也要安排专业人士及时跟进。

4.面对舆论关切或质疑时,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妥善回应,谨防导致次生欺凌或引发舆情危机。近期有媒体报道海南某地发生学生欺凌舆情,当地政府发布通报否认该事属于“学生欺凌”,而涉事学校未有任何相关回应,招致不少批评。有人担心学校“和稀泥”的态度会加剧学生欺凌,建议各地各校注重提升学生欺凌防治和舆情应对能力。

(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出品,舆情分析师凌馨 实习生何犇制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