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依然做不好投资?关键问题在这里
查理·芒格是一个奇人,也是我非常敬仰和佩服的一个人。我这些年在做的跨学科学习,其实也是从他那吸收了很多,主要是学到了他的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
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
美国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创造投资神话,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
投资要跨学科学习
怎么看待这个人?我觉得他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跨学科学习。我们的认知就像一幅地图,跨学科学习就是不断地把地图做大,原来只有一个市这么大,然后做到一个省这么大,做到一个国家这么大,再做到整个地球这么大。你的认知拓展之后,知道的东西就多了,不同的学科之间会有关联,会有普适性的东西、会有新的化学反应,这个时候产生的东西是非常宝贵的,这就是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其实中国的古人早就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从小读到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什么叫读万卷书?肯定是跨学科学习;什么叫行万里路?很多人觉得是去旅游吗?当然不是,旅游当然也很重要,但重点是你要去实践,一方面要读书,另一方面要事上磨。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反馈,再去迭代。所以既要有跨学科的学习,还要有实践和得到反馈的过程,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全部盖过了。
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
巴菲特自己讲芒格对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说以前我只会买低估的股票、便宜的东西,芒格教会了我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和伟大的公司,大概是这个意思。
讲一个故事,你看芒格自己的投资业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1973年和1974年每年跌了30%,两年总计跌了60%多。早几年他开自己的股东大会,有个中国人就提了一个问题,他说我很好奇芒格老先生,你在70年代的时候曾经两年遭遇了巨大的回撤,你怎么看待呢?
芒格幽默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没有承受净值下跌一半的勇气,他就不应该做投资。但这个巧妙的回答从侧面说明了芒格的投资风格是非常集中和激进的。他曾经在一次演讲说如果是我的家族基金,我可以用90%的钱买一只股票。
他在现实中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是伯克希尔的股东,这可以算一只股票;同时也是喜马拉雅资本的投资人。他一个人投资了一家公司,从他的角度也是非常集中的,当然实际上伯克希尔买了很多股票,喜马拉雅的李路也买了其它的股票,这是他的方式。
很有意思,但过度重仓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我这里要提醒。因为你跟芒格不一样,你们认知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承受能力也不一样,不要轻易效仿。之所以敢重仓,是因为他认为做过了深度研究,所以我们要学习他深度研究的部分,对一家企业尽可能透彻地去理解。
那怎么做到深度研究?很多人觉得我把报表反复看就是深度研究,不是这样的,深度研究是要认知升维。芒格为什么要做跨学科的学习,是让自己的认知升上去,那看一家企业就能看得很透彻,不是去抠细节。比如说他对新能源的认知,我们知道他好几年前买了比亚迪,但他是怎么看比亚迪这个公司?肯定不是光看财报,他看的是整个新能源的大趋势以及比亚迪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含量和份额等等,不一定要抠细节,但是你要有大的框架和模型去理解这家企业,尤其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
投资思考
投资本质上就是一门综合学科,从来不是说看了几本投资学的书或者金融学的书就能做好投资的。跨学科学习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寻找跨学科的底层的、普世的规律。
比如说我们聊到交易计划的重要性,交易计划重要性是投资交给你的吗?不是,交易计划重要性可能来自于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它是一个心理学的和行为学的东西。查理·芒格的偶像富兰克林有一个著名的“道德十三律”,他认为有13种优良的品格是一辈子要去养成的。那他是怎么做的?他不是把13个品格一起去练习,而是一项一项地练——这一周我练这一项,练好了打勾;练不好画个小黑点,觉得满意了我再练下一项,这就是刻意练习的一些基本要素:我们不求全面,要求单点突破,然后再把它拼起来。
这些东西放到投资中,怎么去理解?怎么练习自己的投资技巧,包括交易计划,甚至情绪控制?……这些都可以用到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这些东西,如果你只看投资,你永远都学不到;它本来就是跨学科的东西,所以在跨学科的过程中有很多底层的、相通的东西。
谭昊
谭昊,彼得明奇资管联合创始人、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投资教练国内先行者、《原则》国内解读第一人,曾出版《优势投资法则》,被多家投资机构列为内部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