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36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1p36微缺失综合征( 1p36 deletion syndrome,OMIM:607872)是指由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1p36.13-p36.33区域)杂合性缺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本病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末端缺失综合征,在新生儿发生率为0.1%,在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患者中检出率为1%,其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缺陷、癫痫、特征性面部畸形(唇腭裂、长人中、宽鼻梁、尖下巴、内眦赘皮、低耳位)、肌张力低下、语言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常规G显带核型很验证检测到1P染色体末端缺失,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和荧光原因杂交(FISH,亚端粒1p探针)可证实末端1p36缺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p36微缺失综合征(OMIM#607872)致病区段为1p36,新生儿发病率1/5000-10000。
1p36区域含有多个关键致病基因:GABRD,为编码γ-氨基西酸(GABA)通道的一个亚基,GABA是哺乳动物大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KCNAB2,参与编码钾离子通道,该基因缺失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MMP23B,在人类头骨骨缝连接中发挥重要作用,缺失可导致囟门闭合晚;SKI,缺失可导致面部畸形,与1p36微缺失综合征患者眼和中面部凹陷有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典型的颅面畸形、发育滞后和智力障碍等。88%的患者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主要包括侧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扩张、皮质萎缩、弥漫性脑萎缩、胼胝体发育不全;71%-75具有心脏畸形,主要包括室/房间隔缺损、瓣膜异常、动脉导管未半闭、法洛四联症、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右心室漏斗部狭窄及三尖瓣下移畸形等;44%-79%有癫痫发作,41%具有骨骼异常,主要包括骨龄延迟、脊柱侧弯、肋骨异常、下肢不对称等。其他还有视觉和听力问题等。患者的症状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发展,少数患者不具有本病的典型面容,但表现出肥胖和轻度认知障碍。
虽然1p36缺失综合征临床可识别,但是不同个体间表型差异显著,这种表型差异部分原因是缺失片段的大小和位置不同所决定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脑室周围结节异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多发畸形的常见遗传因素。1p36微缺失分布于该区域近30M区域,存在多种类型(末端缺失、中间缺失、复杂重排、衍生染色体等)。
染色体1p36杂合性缺失导致大多数是由于生殖细胞(配子)形成或胚胎发育早期基因组不等交换导致(可能与富含GC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参与微缺失的形成关),约20%由父母一方平衡异位染色体的异常分离导致,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父母生育史及家庭史。因基因芯片不能检测平衡异位,故先证者父母需行细胞遗传学或FISH检测,以确认是否 为平衡易位携带者。若亲本一方为平衡易位携带者,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血亲家庭成员亦有平衡易位可能,应建议血亲家庭成员行染色体显带、FISH检测,排除为染色体简称易位携带者,避免再生育1p36微缺失综合征患儿。
若父母染色体正常,生育1p36微缺失综合征患儿,虽为新发,但由于不能排除生殖细胞嵌合体,再生育建议做产前诊断,再生育建议做产前诊断,首选微阵列技术,不仅能对1p36区域进行检测,还可以对整个染色体组新发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若先证者为新发缺失(生殖细胞嵌合除外),则其同胞患病风险与群体发病率一到处,概率约为1(5000-10000),且60%的新发缺失发生在母源1号染色体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