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第一观--甄泽观
甄泽观,又名二仙祠、二仙真人庙、真泽观。位于沙河市桥西办事处赵泗水村南。据史料记载,真泽观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历代均有修葺和增建,观内古柏参天,殿宇鳞次栉比、宏伟壮观,碑刻如林。现为邢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AA级景区。
甄泽观坐北朝南,在入口处建有石牌坊。坊上分别刻有“甄泽观”、“冀南第一观”大字。坊柱两侧有联句,其中一幅为“步步引人入胜境,魏巍得地壮奇观”。过石坊有甄泽观观前广场,广场正中有高大的经幢,幢上刻有《道德经》,经幢顶部为老子骑青牛雕像。山门左右有六角亭,分别为记事亭和功德亭。
甄泽观山门主体为清代所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间辟门,屋顶施琉璃瓦,正脊两端有吻兽。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观内轴线依次建有哼哈殿、二仙真人殿、元君殿、三清玉皇殿(阁)等建筑,以三清殿阁等级最高。轴线殿宇间以长亭相连,形成甄泽观建筑群的一大特色。此外在轴线两侧还有十殿阎君、药王、火神、财神、大圣、慈航、土地等殿宇建筑。
哼哈殿内塑有哼哈二将,是中国民间对寺观护法金刚的俗称,也是道观的两位门神。两位门神为商纣王大将郑伦和陈奇,形象威武而凶猛,相传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武王伐纣后,姜子牙封郑伦陈奇二将镇守寺庙山门,扶正驱邪。
在观内有二仙真人殿,原型为伯夷和叔齐。关于所供“二仙真人”的原由,当地有这样的传说故事。
商代末年,北方有一方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复姓“墨胎”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号“夷”,二儿子名字不详,三儿子墨胎智,号“齐”。因古代兄弟以“伯仲叔季”排序,后世称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
伯夷和叔齐,秉性忠厚,谦虚有礼。孤竹国王偏爱三子叔齐,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三儿子叔齐。叔齐并没有即位,认为与礼法不符,大哥伯夷的德才更高,提出让位于兄长。伯夷认为会有违父命,坚辞不受,为不使叔齐为难出走离开了孤竹国。这样使叔齐更加为难,如果继承了王位,就会落下逼走兄长的嫌疑,思量再三,以寻找兄长为名,叔齐也离开了孤竹国。
伯夷、叔齐都走了,大臣们只好让二儿子继承了孤竹国王之位。
叔齐出走在外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哥伯夷,兄弟重逢,相拥而泣。后受白发老翁指点,到周原西伯侯姬昌(周文王)那里,寻找一个安身养老的地方。
兄弟二人到了周原后,周文王已死了。却遇到了周武王挥师伐纣,兄弟二人认为不妥,就勒住武王的马缰,问道:“武王您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为什么要去攻打商纣?”周武王回答说:“商纣祸国殃民,昏庸无道,弄得民不聊生。我顺应民意,替天行道!”。这兄弟二人又说道:“纣王为天下之君,如果有过,我们做臣子的只能好言相劝,而不能去讨伐君主,这是不仁义的。”武王的随从要拔刀杀了伯夷和叔齐,幸亏姜子牙出面阻止,说他们是有气节的人,杀不得。
武王灭商,天下归周。伯夷和叔齐认为臣子杀君主为奇耻大辱。他们宣称“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山里。
孔子在《论语》中评说伯夷叔齐“求仁得仁”,称赞其为“古之贤人也”;《吕氏春秋》、《庄子》等文献都有记载,司马迁《史记》为伯夷叔齐立传;唐代文人韩愈有《伯夷颂》。伯夷和叔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成为古代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的典范。
相传伯夷与叔齐曾在沙河一带宣传他们的忠孝思想。为纪念他们,当地人建二仙祠供奉。据观内碑刻文献记载,赵泗水真泽观曾重修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当时称“二仙祠”,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赵佶封二仙为真人,庙额“真泽”。元代延祐七年(1320)、泰定元年(1324)进行大修。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时,真泽观已发展成一座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道教宫观。
甄泽观中还保存有很多古代碑刻,其中以元代泰定年间重修甄泽观碑、明代重修碑等最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