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轶事|日月在瓶

古宛南阳东缘的桐柏县,有一座明末清初的深宅大院,名为叶家大庄,原是当地叶氏家族世居之地。
大院背倚桐柏山,青山翠屏峥嵘若剑林,淮水所出也,望去云气蒸腾,如同列仙之陬,庄前开阔坦荡,良田桑竹池沼人家四散分布,见之颇有林下风致。陡然想起贾平凹的少壮之作《美穴地》,苟百都既期望又惶恐地警告柳子言:“听说吉穴,夜里插一根竹竿,天明就能生出芽的。我就要生芽的穴!”这叶家大庄是凡间仙窟,别说插根竹竿,就是栽上一支钢钎也会发芽的吧。
初夏的雨说来就来。山雨斜斜地敲着鱼鳞瓦,打着小轩窗,瓦上顿时起了一团团的雨烟,似白似青又似蓝,窗前的竹子簌簌瑟瑟飒飒。雨风吹人,湿湿的痒痒的麻麻的,有朦胧初恋的感觉。望见屋角一树开得正好的合欢花,千柯百叶荫盖半亩,万面嫣红色羽扇随风摇曳。
天井的四壁和地砖上,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苔藓苍苍芃芃,屋檐上的瓦松如同霜寺里的高僧寂然趺坐。恍惚看见一个白衣书生临窗端坐在西厢房里读圣贤书,墙上的砖纹有古意,如同魏晋六朝的文章,横竖撇折平平仄仄短短长长。场屋如此之逼仄,如果没有这一口天井,以及井中的一棵合欢一树紫薇一架古藤一尊瘦石,尤其是这一井明亮的天光,人恐怕会疯掉。
叶家大庄是一个大四合院,其中有院落十余座屋舍百余间,里面多的是高墙雕甍、扁额楹联、琼花瑶草,多的是今世的故事和前世的传说,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口天井。想象在清秋之夜,月华在天井中扯出电影银幕一样的一角,在清风朗月里读书写文章的书生,心间当有数卷锦绣河山。只不知在其困倦落寞之时,有《聊斋》里的狐女来执箕帚烧热茶温存相慰否。
天井,天之井。天中有井,井中有天,方寸之地却如一个人的胸怀,本来很小,小到不容一毫尘芥,却又可以很大,大到可以包容万里层云铺展。
吾乡过去有很多明清和民国时期建造的民间院落,散落在大山沟谷中。据说,多是先辈几百前迁入时,请江西的高级木匠、瓦匠修建的,只可惜多数已经倾颓为断壁残垣,沦为荒园,或者做了菜地,或者拆掉盖起了楼房,剩下的被当作文物修缮保护。其建筑形制是典型的徽派风格,又比徽州的建筑高大雄健许多,尤其是马头墙,既高耸又宽厚,马头墙上纱帽一样的飞檐气宇轩昂,配着上面碧蓝色的天空,如同一只只正在捕猎的巨鸢。院子里都有天井,有的一口,有的好几口乃至十几口,正屋里有,披厦里也有。
我外婆家所在的芜湾,就是一座晚清时期的大屋子,里面早先只住着王家、叶家和胡家“三棵菜”,十几口人。所谓“一棵菜”,就是一户人家。“三棵菜”如同水稻发颗分蘖,极盛时有二十多户人家,拥挤又热闹。我随母亲归宁,外婆和她在厨房里说体己话,唧唧哝哝声音堪比蚊子叫。不敢高声语,隔墙有人听。倒不是她们在说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家常里短的事,多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怕隔壁的人断断续续听了,惹是非生口角,何况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邻人会想,必是在说我的坏话,正大光明的话,她们为什么不在天井里说呢?
天井的确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地方。吃饭的时候,劳作休息的时候,以及夏夜纳凉,大屋里的人捧着饭碗菜碗茶碗,或者拿着蒲葵扇子,一人搬一只椅子凳子,围着天井谈天说地,内容无非是儿儿女女阿猫阿狗稻谷桑麻。
20世纪80年代,山里无论是交通还是信息都十分闭塞,芜湾点的还是煤油灯,天井也就成了村庄里的新闻发布站。特别是年轻的后生们,偶尔进一次县城,回来添油加醋眉色飞舞说个一通,甚至扯白拉谎,常引得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伸着颈哈着嘴惊奇。当年,我坐在一把竹椅子上听大人“侃大山”,常常流着哈拉子做起了关于美食的好梦。
外婆家的厨房门正对着一口天井。天井其实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屋顶上方故意留出来的那一片天,一是指那一片天下面的那一片地。那口天井本身不大,估计只有两三平米,漏下来的天光却足以照亮下方十来平米的井。天井下方有一口深两米的池,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从天井上的瓦沟里倾泄下来,哄哄訇訇,又顺着池子底部的涵洞欢快地流出去。小雨渐止时,又泠泠嘀嗒。现在想来,天井水声颇可一听。只惜少年时代不仅不识愁滋味,也不懂得檐雨可当古琴听。如今想找一口天井,听一听那檐雨,嚼一嚼那闾阎闲话,已经很难了。
下雨天,大人多聚在天井里捡麻壳。彼时,芜湾人以造纸为副业,造那种柔韧、亮薄而多孔的可以糊窗户的皮纸。田埂上的三桠,地里的桑麻,山中的青檀,坡上的构树,都是造纸的原料。这些原料的皮剥下来后,要经过沤泡、碓碾、挑捡等诸多繁杂琐碎的程序,才可以打成纸浆。这是很古老的造纸工艺了,《诗经·东门之池》里就说,“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纻、沤菅”。
最繁琐的莫过于捡麻壳,也就是手工清除掉经过碓碾之后附着在软成一团的桑麻上的树皮渣滓。那些渣滓或黄或黑,细细碎碎成千上万,似乎永远也捡不完,我的梳着巴巴髻的外婆,眼睛都戳到麻里了。也许是那一幕记忆太过深刻,以至于多年以后想起那口天井,就想起外婆捡麻壳的样子。
古人极聪慧,造屋多设天井,其功用主要有三,一是采光和通风,二是排水,三是风水学意义上的聚财养气。通风、采光、排水自不待言,天井很巧妙地实现了这些。古人又认为天井乃一宅之要,福禄财攸关,天井要造得“不高不陷、不长不偏、方方正正”,如此则可以家运气息绵绵财源滚滚,所谓“四水归堂,水聚天心”。我还以为,首创天井的先民应是一个诗人,至少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人,他心中有自然,有光,有上天,很懂得生活的情味和趣味,也很懂得敬畏。
地上有井,曰水井,泉水所出也;天上有井,名天井,天光所入也。天井是开在屋顶上的一扇窗,一块天,一个梦,一帧画,一片草原,一丛白茅花般的想象,可以供我们的眼睛、心灵以及灵魂神游。
古人造字,仿鸟兽虫鱼之形,都有凭依。譬如井字,原是摹仿汲水的瓶子。天井如瓶,盛着日月天光。
(0)

相关推荐

  • 老宅记忆

    正月初三,我们二十几个外甥以及外甥辈的孩子在大舅家拜年.吃完中饭,小舅提议去修缮后的老宅参观.六十多岁的姨父开玩笑说:"钥匙在我手里,大家准备买门票,10元一张,那可是乡村博物馆呢."去年修 ...

  • 在天井湖遇见一场雨

    雨落下来的时候 天井湖被轻烟整个笼罩 只有树木比往日更显得青翠 此刻,山水天地间 只剩我独自一人在行走 往常,经过木鱼山时是寂静的 但今日却是个例外 这种热闹之声首先是这场雨 雨声簌簌,那是草木与它在 ...

  • 绝句三首.古镇烔炀秋兴

    绝句三首.古镇烔炀秋兴 时建华 (一) 老瓦高檐盖白墙,旧桌古凳漆新光. 雨淋天井无一客,盛世焉须当铺行. (二) 老街寂石错烔炀,断壁残垣漏雨凉. 四十春秋环顾怯,门窗不识旧时郎. 注:余少年时,常 ...

  • 【兰溪旅游】长乐福地 古建精品

    长乐福地  古建精品 长乐村原名叫上坑,建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打婺州(金华)时,大军进入上坑村后恰遇秋雨连绵,屡攻不破,便在该村屯兵月余.朱元璋见村民们淳朴厚道,勤劳耕读 ...

  • 天 井 (王曙摄影散文之921)

    王曙摄影散文之921 天  井    天井不是井,却连着天接着地. 南方的老宅院大多数都有天井,各式各样的天井彰显着江南湿润温和的个性,在严实的砖瓦结构的框架之中拓展开一个采集阳光,风和雨水的独特功能 ...

  • 学林轶事|严以治学 笔耕不辍——历史学家蔡美彪的学术贡献与治学

    蔡美彪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立传的历史学家.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蒙古学奖"以及"全国离退休先 ...

  • 学林轶事| 王阳明的至圣之道

    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儒家自孔子以来最为坚定的信仰.虽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荀子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

  • 学林轶事| 寻常人家有清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学林轶事 | 从“诗话”说开去

    日前在小区里散步,有邻居突然问我,"诗话"是什么?能不能给简单介绍一下?我问他,为何对此感兴趣?他说,孙女大学读的理科,现在毕业了,突然说喜欢古典诗词,想考文科研究生.但毕竟她没有 ...

  • 学林轶事| 追随龚书铎先生问学记

    [核心提示]在当代中国,凡读过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人,对龚书铎的名字不会太感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大多数同学上课使用的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史>教材是由龚书铎等人编写的:二是在任课老师开列 ...

  • 学林轶事| 《吕氏春秋》题旨新解

    "春秋"一词,本是年.岁之意.古人认为春是萌发生长的季节,秋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春秋连称就代表一年或一岁,后人便把它引申为编年体史书的称谓.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说:&q ...

  • 学林轶事| 叶嘉莹的文学生命之源

    叶嘉莹是当代知名的汉学家,她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研究,旧学新知熔于一炉,别开生面,独辟新境.就学者而论,足称泰斗:就诗人而言,亦允推大家.叶嘉莹自开户牖,走出了古典才女之小我,获得了心灵的突围.她在 ...

  • 学林轶事|“南中泰斗”方国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学林轶事| 印章款识里的“朋友圈”

    款识,原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颜师古云:"款,刻也:识,记也."在印章中,则指由篆刻家刻于印面之外的四个侧边及印石顶部与印文相关的文字.图像等内容. 据<魏书·世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