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太极拳理论,还原太极拳本来面目------根据康伟老师在大讲堂上的讲座整理

一.这些流行的运动方式是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么?

一开讲,康老师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组图片:几张各式太极拳的拳式定形架,几张高难度的架式,如一脚高于头顶的独立步,一个几乎坐在地上的单腿支撑步,还有的大小腿夹角小于90度的弓步。康老师又出示一组舞蹈、京剧演员、体操运动员、杂技演员的练功图片。康老师讲,这些演员和体操运动员的柔韧性极好,如果一名花旦拿起一把剑,培训三个月去参加太极拳的比赛,一准拿冠军。但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吗?

我想起微信中有人头顶碗的拳式,曲着腿打一趟拳获得满场喝彩。我又想起2011年新乡市曾承办过一次全国性的太极拳比赛,我在现场观看。能拿个人前三名者,都是腾空360度旋转单腿落地平稳者。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是目前国家太极拳比赛的追求、追捧的目标。但这还是太极拳么?这些金牌的获得者懂得多少太极的理念与思想?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这些习拳者身体里有内在的东西么?退一步讲,他们有这个追求么?曾有一名柔韧性极好的杂技演员与康老师一搭手,立刻浑身僵硬,动弹不得,但他去参加太极拳比赛却可以拿冠军!且不说比赛拿名次问题,单就膝盖问题来谈一谈。众多的太极拳习练者练坏了腿,其中刻苦者更甚。连有些太极名师也把膝盖换成了钢筋铁骨。还有些太极痴迷者、金牌获得者,因膝盖问题无法再继续打拳了,而懊恼、无奈不已!

太极拳不是体操,但体操运动员能拿太极冠军;太极推手不是摔跤比赛,但河南的摔跤手拿了太极推手冠军!我真看不出武林大会的推手比赛与摔跤有何不同!

我并不想说,其他的运动方式不好。我只想说,这些运动不是太极的东西,就不要冠以太极的名义。那太极运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

真正太极拳的修炼是要分层次与阶段的。不经历第一阶段,到不了第二阶段;不经历第一第二阶段的习练,不可能进入第三阶段。至于更高阶段的追求,先在心中保留一个美好的愿望吧!所谓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这种境界很少有人能企及了。于是有人讲,现在都导弹时代了,还用得着用肉体来拨千斤么?你再有功夫,你敌得过炮弹么?所以,目前的太极运动就是养养生而已。那为什么国际上有搏击比赛?而且在蓬勃发展?

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精粹,太极拳,不是那些花拳绣腿,不是那些杂技。太极拳是其他任何门类的武术运动所不能比拟的,其原因就在于她是一种内功心法,具有无可比拟的养生功效;又同时是一种具有极高技击功能与技能的内家拳术。这两种似乎全然不同的功效都要通过违反常规的、正确的途径来习练才有可能获得。虽表面上看来养生与技击是不同的路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两者在第一个阶段的训练体系和模式却是相同的。没有第一阶段的正确习练,就没有正确的养生途径,更谈不上高级阶段的技击功能。

二.那么,真正的太极运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来进行?

下面从“理”的层面来讲述:

1. 放松、松开

陈鑫的“太极拳名义说”: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凡强为者,不得名为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那么什么是太极?什么是无极?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强为?这些拳论并未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来正确地解读这些几乎人人耳熟能祥的太极理论了。

什么是强为?太极先贤杨澄甫也说,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儿。于是人们就不强为了,放松,松沉下去,结果把身体全砸下去了。

康老师告诉我们:先把身体练到归无极了,才有可能出太极。怎么归无?先要放松、松开,往开了松!骨节往长了去,对拔,对拉,骨节处处开张。而不是往聚了松,那是懈!而我们现在松反了:使劲儿压呀,压呀!而且曲着腿,不起浮,打完一套拳,全憋那儿了。太勉强了。这就是强为!所以要纯乎自然,屈伸开合,自然运动。也即一提腿即起来(升),一出步即放出去(曲),就像一根圆规的开合一样。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康老师拿出一块海绵,往手心屈指一抓,然后又松开。康老师说,我们骨节之间的筋膜要这样往开了松,可不是把骨节挤压在一起。如果把膝盖上下对准了下压,那不是纯粹毁人么!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松是:周身骨节处处开张!渐渐地肌肉松了,筋膜松了,骨节松了。最后在正常的情况下,筋长了一节。太极练的是松柔,不是柔韧,也不是松懈。康老师做了一个自然直立的松开的站姿,给人一个蓬松的舒适的感觉;又做了一个松懈的姿态,就好像一片萎靡的树叶。

2. 关于俯仰伸缩

目前习练太极拳者,尤其是习练国家创编的竞赛套路系列者,均刻意保持一个高度打拳,所谓的身体勿起伏。原因何在?因为杨澄甫有一句话:头项不可俯仰。康老师讲,这个俯仰,指的是你的头的颈椎玉枕骨这一段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低、后仰,左歪右斜,也即头容保持正直。并非头顶要在一个高度下行走打拳!且看这一段拳论:“俯仰伸缩,起落进退,为太极运动必备之法,并非行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谁告诉你脑袋不能起啊?

3. 关于柔力、硬力与虚力

康老师在台上当场做了一个实验:两张桌子之间留下十几公分的空隙,然后把一块砖头横架在空挡上。

l 请一名男性拳友上台,用手砍此砖头。意在把砖头砍断。拳友砍后手疼,但砖头不动。

l 康老师又拿出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也固定在原来砖头的位置。让同一人用同样大小之力砍这气球。拳友又砍,把气球砍下去吊在半空。手虽有阻力感,但手不疼。

l 康老师仍拿此气球架在两桌空隙间,但两头没有固定。拳友又砍,球掉落,手扑空,没有遇到阻力。

最后,康老师说明:第一次砍砖头,砖头给你的是硬力,硬碰硬;第二次是柔力,气球给你的是柔化了的力,但仍是力;第三次,没有力,也就没有反作用力,这就像是太极之力——虚力。康老师又用手臂让拳友体验这三种力。他告知我们,练太极拳,不要硬力,也不要柔力,要练的是虚力,即太极劲儿。

4. 太极拳运动的要点

l 太极运动,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

l 太极运动,松而不懈;

l 太极运动,脚踏浮萍,如履薄冰。

放松与松而不懈,前面已经提到。这里再强调一下:所谓放松,指松力不松体重,浑身不挂劲儿,骨节不往下砸。所谓松沉,是指气沉丹田,脊柱上下两边拉开,骨节开张,气往下走,而人往上来,即用意识把人拎着。所以才会有太极前辈所言“立如称准,活似车轮”,就如那“西山悬磬”(qing 大钟),那大钟是吊着的!这也就是“精神须提得起”,精神是什么?意识呀!

如履薄冰,一定不敢踩,不是现在强调的“前弓后蹬”。那为什么人们现在从上到下都在使劲儿蹬地呢?因为有这么一段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这又如何解释?如履薄冰,脚踏浮萍,与此不是相悖了么?所以对太极拳论的正确解读至关重要!

首先,何为传统文化中的“根”?“道德经”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世上万事万物各有其先天本性,这本性就叫其根。形态可以变化,但其本性不变。本性不变叫“静”。不是单指行为上或形态上的静止。所以“归根曰静”,即保持你的本性不变。“静曰复命”,命,即生命的本原之性,即归复物质的本原之性。归复生命的本原之性恒常不变,就叫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即尽管事物形态千变万化,但能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真正明白了最根本的性质,即本性是不变的,这就叫明。“不知常,妄作,凶。”是说根本不知道它的根本性质,净在那里瞎折腾,干什么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例如水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其水性不变;木的形态也可以千变万化,但其木性不变;弹簧的拉伸、压缩、复原也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但其弹性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性质,就是静。太极拳的习练者就是在不断地修炼那个不变的性。不管你的拳式、形态如何千变万化,都要守住那个静,即那个不变的性。在习拳的初级阶段那个不变的性就是“松”。即纯乎自然,不假一丝强为的性。在行拳走架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保持全身各部位自然放松不用力的状态,而且脚下也是保持虚性,很难很难!因为一动就会用力,不是肩紧了,就是腰紧了,更别说腿脚紧了。能做到周身一家都是这种放松的状态,不仅需要明白道理,还需要明师的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松!明白了以上道理,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简单一句话:运动中保持那个不变的性。太极拳的根性叫虚性。其根在脚,脚下也得是虚的。

5. 脚下要练虚性

脚下的虚实与体重所在无关。康老师请一体院的小伙子上台来推他。小伙子虽使足了劲儿但推不动,而康老师的双腿仍可以随便乱动!他的腿根本不接力!而且他的手臂上的肌肉并无绷紧,仍是松的。劲儿哪儿来的?康老师说,松出来的!把体力扔掉,里面就会长出新东西。所以,“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运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实则死,虚则活,实则滞,虚则灵。” 杨家太极秘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借天不借地,借地艺不高。所以王茂斋教徒弟,在砖地上擦煤油。徒弟敢用力么?

两只脚是虚空的,腿还会坏么?

6. 太极拳运动的方式

l 不用力,能运动;

l 运动中不生力;

l 损之又损,做减法,即减少你的用力。

而其他运动,增之又增,做加法。若能不生力而运动,那就是太极拳了。

生命在于运动。但“劳则伤”,体力劳动,一定在消耗。全世界只有一项运动,那就是太极拳,既不用力,还能运动。所以最好的养生运动就是太极拳了!

7. 太极拳如何松下肢

学习放松先从松上肢开始。这还比较好做。松下肢就难了。康老师告诉我们:

l 松力而不松坠体重。

l 上向下松,指内气要下沉,而上体要头拎着向上。上身就好像是手里拎着的一个提包,内里的东西要沉在包底,而身体是被拎着向上的,并未压在下肢上。

l 下肢要向上松。把脚往上松。

脚如何向上松?你看过冲浪么?你见过滑板么?浪尖来了,你一曲腿,一蹲,那是在提脚,但看那姿势,似乎在下蹲,其实是在向上收脚。打拳走步时,你就想象着地面在上升,你的脚在向上收。所以才会迈步如猫行!你在拎着你的脚呢!你的内劲儿没下去,你的脚是虚的!所以前辈才会告诉我们:下需向上松,渐至腰腿不接力。

由于时间的关系,康老师许多话没有展开讲。

总而言之,正确解读太极拳理论是继承真正太极拳运动的根本。前辈也早就告诉我们: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陈鑫)

最后,以意拳宗师王芗斋的对太极拳描述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则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呆板之物。皆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式】太极拳。如此将该拳葬送而破产,实为可惜耳。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复其本于将来。”

后记:上文虽是根据康老师的讲座整理而成,但其中难免夹杂本人的理解。有不对不当之处还请康老师指正。也欢迎太极拳爱好者批评探讨。

一.这些流行的运动方式是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么?

一开讲,康老师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组图片:几张各式太极拳的拳式定形架,几张高难度的架式,如一脚高于头顶的独立步,一个几乎坐在地上的单腿支撑步,还有的大小腿夹角小于90度的弓步。康老师又出示一组舞蹈、京剧演员、体操运动员、杂技演员的练功图片。康老师讲,这些演员和体操运动员的柔韧性极好,如果一名花旦拿起一把剑,培训三个月去参加太极拳的比赛,一准拿冠军。但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吗?

我想起微信中有人头顶碗的拳式,曲着腿打一趟拳获得满场喝彩。我又想起2011年新乡市曾承办过一次全国性的太极拳比赛,我在现场观看。能拿个人前三名者,都是腾空360度旋转单腿落地平稳者。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是目前国家太极拳比赛的追求、追捧的目标。但这还是太极拳么?这些金牌的获得者懂得多少太极的理念与思想?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这些习拳者身体里有内在的东西么?退一步讲,他们有这个追求么?曾有一名柔韧性极好的杂技演员与康老师一搭手,立刻浑身僵硬,动弹不得,但他去参加太极拳比赛却可以拿冠军!且不说比赛拿名次问题,单就膝盖问题来谈一谈。众多的太极拳习练者练坏了腿,其中刻苦者更甚。连有些太极名师也把膝盖换成了钢筋铁骨。还有些太极痴迷者、金牌获得者,因膝盖问题无法再继续打拳了,而懊恼、无奈不已!

太极拳不是体操,但体操运动员能拿太极冠军;太极推手不是摔跤比赛,但河南的摔跤手拿了太极推手冠军!我真看不出武林大会的推手比赛与摔跤有何不同!

我并不想说,其他的运动方式不好。我只想说,这些运动不是太极的东西,就不要冠以太极的名义。那太极运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

真正太极拳的修炼是要分层次与阶段的。不经历第一阶段,到不了第二阶段;不经历第一第二阶段的习练,不可能进入第三阶段。至于更高阶段的追求,先在心中保留一个美好的愿望吧!所谓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这种境界很少有人能企及了。于是有人讲,现在都导弹时代了,还用得着用肉体来拨千斤么?你再有功夫,你敌得过炮弹么?所以,目前的太极运动就是养养生而已。那为什么国际上有搏击比赛?而且在蓬勃发展?

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精粹,太极拳,不是那些花拳绣腿,不是那些杂技。太极拳是其他任何门类的武术运动所不能比拟的,其原因就在于她是一种内功心法,具有无可比拟的养生功效;又同时是一种具有极高技击功能与技能的内家拳术。这两种似乎全然不同的功效都要通过违反常规的、正确的途径来习练才有可能获得。虽表面上看来养生与技击是不同的路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两者在第一个阶段的训练体系和模式却是相同的。没有第一阶段的正确习练,就没有正确的养生途径,更谈不上高级阶段的技击功能。

那么,真正的太极运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来进行?下面从“理”的层面来讲述。

1. 放松、松开

陈鑫的“太极拳名义说”: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凡强为者,不得名为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那么什么是太极?什么是无极?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强为?这些拳论并未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来正确地解读这些几乎人人耳熟能祥的太极理论了。

什么是强为?太极先贤杨澄甫也说,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儿。于是人们就不强为了,放松,松沉下去,结果把身体全砸下去了。

康老师告诉我们:先把身体练到归无极了,才有可能出太极。怎么归无?先要放松、松开,往开了松!骨节往长了去,对拔,对拉,骨节处处开张。而不是往聚了松,那是懈!而我们现在松反了:使劲儿压呀,压呀!而且曲着腿,不起浮,打完一套拳,全憋那儿了。太勉强了。这就是强为!所以要纯乎自然,屈伸开合,自然运动。也即一提腿即起来(升),一出步即放出去(曲),就像一根圆规的开合一样。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康老师拿出一块海绵,往手心屈指一抓,然后又松开。康老师说,我们骨节之间的筋膜要这样往开了松,可不是把骨节挤压在一起。如果把膝盖上下对准了下压,那不是纯粹毁人么!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松是:周身骨节处处开张!渐渐地肌肉松了,筋膜松了,骨节松了。最后在正常的情况下,筋长了一节。太极练的是松柔,不是柔韧,也不是松懈。康老师做了一个自然直立的松开的站姿,给人一个蓬松的舒适的感觉;又做了一个松懈的姿态,就好像一片萎靡的树叶。

2. 关于俯仰伸缩

目前习练太极拳者,尤其是习练国家创编的竞赛套路系列者,均刻意保持一个高度打拳,所谓的身体勿起伏。原因何在?因为杨澄甫有一句话:头项不可俯仰。康老师讲,这个俯仰,指的是你的头的颈椎玉枕骨这一段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低、后仰,左歪右斜,也即头容保持正直。并非头顶要在一个高度下行走打拳!且看这一段拳论:“俯仰伸缩,起落进退,为太极运动必备之法,并非行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谁告诉你脑袋不能起啊?

3. 关于柔力、硬力与虚力

康老师在台上当场做了一个实验:两张桌子之间留下十几公分的空隙,然后把一块砖头横架在空挡上。

l 请一名男性拳友上台,用手砍此砖头。意在把砖头砍断。拳友砍后手疼,但砖头不动。

l 康老师又拿出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也固定在原来砖头的位置。让同一人用同样大小之力砍这气球。拳友又砍,把气球砍下去吊在半空。手虽有阻力感,但手不疼。

l 康老师仍拿此气球架在两桌空隙间,但两头没有固定。拳友又砍,球掉落,手扑空,没有遇到阻力。

最后,康老师说明:第一次砍砖头,砖头给你的是硬力,硬碰硬;第二次是柔力,气球给你的是柔化了的力,但仍是力;第三次,没有力,也就没有反作用力,这就像是太极之力——虚力。康老师又用手臂让拳友体验这三种力。他告知我们,练太极拳,不要硬力,也不要柔力,要练的是虚力,即太极劲儿。

4. 太极拳运动的要点

l 太极运动,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

l 太极运动,松而不懈;

l 太极运动,脚踏浮萍,如履薄冰。

放松与松而不懈,前面已经提到。这里再强调一下:所谓放松,指松力不松体重,浑身不挂劲儿,骨节不往下砸。所谓松沉,是指气沉丹田,脊柱上下两边拉开,骨节开张,气往下走,而人往上来,即用意识把人拎着。所以才会有太极前辈所言“立如称准,活似车轮”,就如那“西山悬磬”(qing 大钟),那大钟是吊着的!这也就是“精神须提得起”,精神是什么?意识呀!

如履薄冰,一定不敢踩,不是现在强调的“前弓后蹬”。那为什么人们现在从上到下都在使劲儿蹬地呢?因为有这么一段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这又如何解释?如履薄冰,脚踏浮萍,与此不是相悖了么?所以对太极拳论的正确解读至关重要!

首先,何为传统文化中的“根”?“道德经”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世上万事万物各有其先天本性,这本性就叫其根。形态可以变化,但其本性不变。本性不变叫“静”。不是单指行为上或形态上的静止。所以“归根曰静”,即保持你的本性不变。“静曰复命”,命,即生命的本原之性,即归复物质的本原之性。归复生命的本原之性恒常不变,就叫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即尽管事物形态千变万化,但能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真正明白了最根本的性质,即本性是不变的,这就叫明。“不知常,妄作,凶。”是说根本不知道它的根本性质,净在那里瞎折腾,干什么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例如水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其水性不变;木的形态也可以千变万化,但其木性不变;弹簧的拉伸、压缩、复原也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但其弹性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性质,就是静。太极拳的习练者就是在不断地修炼那个不变的性。不管你的拳式、形态如何千变万化,都要守住那个静,即那个不变的性。在习拳的初级阶段那个不变的性就是“松”。即纯乎自然,不假一丝强为的性。在行拳走架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保持全身各部位自然放松不用力的状态,而且脚下也是保持虚性,很难很难!因为一动就会用力,不是肩紧了,就是腰紧了,更别说腿脚紧了。能做到周身一家都是这种放松的状态,不仅需要明白道理,还需要明师的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松!明白了以上道理,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简单一句话:运动中保持那个不变的性。太极拳的根性叫虚性。其根在脚,脚下也得是虚的。

5. 脚下要练虚性

脚下的虚实与体重所在无关。康老师请一体院的小伙子上台来推他。小伙子虽使足了劲儿但推不动,而康老师的双腿仍可以随便乱动!他的腿根本不接力!而且他的手臂上的肌肉并无绷紧,仍是松的。劲儿哪儿来的?康老师说,松出来的!把体力扔掉,里面就会长出新东西。所以,“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运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实则死,虚则活,实则滞,虚则灵。” 杨家太极秘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借天不借地,借地艺不高。所以王茂斋教徒弟,在砖地上擦煤油。徒弟敢用力么?

两只脚是虚空的,腿还会坏么?

6. 太极拳运动的方式

l 不用力,能运动;

l 运动中不生力;

l 损之又损,做减法,即减少你的用力。

而其他运动,增之又增,做加法。若能不生力而运动,那就是太极拳了。

生命在于运动。但“劳则伤”,体力劳动,一定在消耗。全世界只有一项运动,那就是太极拳,既不用力,还能运动。所以最好的养生运动就是太极拳了!

7. 太极拳如何松下肢

学习放松先从松上肢开始。这还比较好做。松下肢就难了。康老师告诉我们:

l 松力而不松坠体重。

l 上向下松,指内气要下沉,而上体要头拎着向上。上身就好像是手里拎着的一个提包,内里的东西要沉在包底,而身体是被拎着向上的,并未压在下肢上。

l 下肢要向上松。把脚往上松。

脚如何向上松?你看过冲浪么?你见过滑板么?浪尖来了,你一曲腿,一蹲,那是在提脚,但看那姿势,似乎在下蹲,其实是在向上收脚。打拳走步时,你就想象着地面在上升,你的脚在向上收。所以才会迈步如猫行!你在拎着你的脚呢!你的内劲儿没下去,你的脚是虚的!所以前辈才会告诉我们:下需向上松,渐至腰腿不接力。

由于时间的关系,康老师许多话没有展开讲。

总而言之,正确解读太极拳理论是继承真正太极拳运动的根本。前辈也早就告诉我们: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陈鑫)

最后,以意拳宗师王芗斋的对太极拳描述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则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呆板之物。皆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式】太极拳。如此将该拳葬送而破产,实为可惜耳。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复其本于将来。”

后记:上文虽是根据康老师的讲座整理而成,但其中难免夹杂本人的理解。有不对不当之处还请康老师指正。也欢迎太极拳爱好者批评探讨。

(0)

相关推荐

  • ​[特约来稿] 结缘太极,感恩太极!

    结缘太极,感恩太极 三年前春天的一个早上,到体育场跑完步,去隔壁公园散步,碰见一个朋友在太极,朋友示意我在后面跟着做,以前没有接触过太极,什么运作也不会,也没有武术基础,还担心别人笑话,但当时的环境和 ...

  • 方青老师口令版教学85式(22)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收势(收藏版)

    方青老师,是一代太极宗师扎西大师入门弟子,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武术六段.他学的是师父晚年的拳架,他会把自己掌握的拳理拳法,用我们的身体语言.骨骼的整合去剖析整套杨式85式太极拳,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太极 ...

  • 必须正确理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不要像康伟那样乱造改故弄玄虚

    康伟在他发布的一篇微头条文章中说:"太极拳就是在阴阳哲理和阴阳变化规律指导下的一项运动.练习太极拳,如果对"阴阳"的运行变化方式和遵循的基本规律都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

  • 康伟老师聊太极:太极拳的呼吸和鼻子呼吸两码事

    李亦畬(shē)·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wǎng)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 ...

  • 从孙禄堂武学中一词说开去----听康伟老师解读“神志升夺”

    ↑本文作者邓一琳教授(左)与本公众号编者       有人总结出内家拳绝顶大师孙禄堂几条习拳箴言: 艺无止境 :柔静为先:神气布满:流行无断:身神统一:无我之心:不动心:有胆始有力:沉着虚静:养我灵觉 ...

  • 【太极拳理论】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详解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 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

  • 李亦畲太极拳理论之《太极拳体用歌》

    李亦畬是继武式太极拳开创者武禹襄之后,对太极拳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后继者. 李亦畬本人身材短小,身高约一米六左右,并且双目高度近视.身体条件的不足,没能抑制他的进取心.李亦畬为了验证拳技,常招门客至家动 ...

  • 太极拳的科学理论,太极拳为什么要转圈圈?太极拳如何“打人”?

    创亚特涛关注昨天14:51世间技击之法,最神奇的莫过于中国武术,而中国武术里,最神秘的又莫过于太极拳.长久以来围绕太极拳的最多问题就是"太极拳真的有那么神吗?""那么慢真 ...

  • 【理论】太极拳的真功夫是啥样?

    太极拳的真功夫是啥样? 李剑方 太极功夫博大精深,形意悉备,难以尽言.就太极功夫的练用内涵及特点而言,最能代表太极功夫的主要是松柔功夫.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松柔 松柔是太极功 ...

  • 【太极拳理论】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发行和推广以来,"又练又打"的套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我们在习练和教学过程中得到许多感想和体会,我们就段位制套路的理解和认识汇总成"套路释义 ...

  • 【理论】 太极拳与比喻

    太极如摸鱼,形意如捉虾.郑曼清先生说,打太极拳如在空气中游泳.细细回想,太极拳与比喻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何门何派,其拳架名称都以比喻的方式流传至今,如海底针.白鹤亮翅.手挥琵琶.退步跨虎.金鸡独立.野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