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1)
本篇要目:
**************************************
301林氏义庄
清 福建省龙海市
302福州文庙
清 福建省福州市
303建瓯东岳庙
清 福建省建瓯市
304真如寺塔林
唐至元 江西省永修县
305大宝光塔
唐 江西省赣县
306赣州佛塔
宋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信丰县、安远县、石城县
307鸣水桥
宋 江西省樟树市
308清华彩虹桥
宋至清 江西省婺源县
309袁州谯楼
宋至清 江西省宜春市
310鹅湖书院
明至清 江西省铅山县
***************************************
301.林氏义庄
林氏义庄(全称为永泽堂林氏义庄),义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风俗。宗族所有之田产。始于北宋。仁宗时范仲淹在苏州用俸禄置田产,收地租,用以赡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经营。
林氏义庄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杨厝村过井社内,该社历史上称为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保吉尚村潭头地方。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四合院构造。为当时闽省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
林氏义庄办理赡赈,从清道光元年(1821年)开始至民国二十六(1937年)终止,共垂116年。主办义庄的林氏家庭,历经四代。创建人林安邦,字平侯,号石潭,以字行,出生于龙溪县白石保吉尚村,其父林应寅旅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设帐授徒。据《台湾通史·列传五》载:“平侯年十六省父,佣于米商郑谷家,性纯谨勤劳。谷信之,数年积资数百,谷复假以千金,命自经纪。平侯善书算,操其奇赢,获利厚。
平侯有子5人,三子国华,字枢北,英伟有父风。平侯既老,悉以家务委之。国华承父志,对故乡义庄,全按父制办理,成为义庄第二代庄主。国华于咸丰三年(1853年)卜居板桥,深入开垦淡水之野,岁入增十万石。咸丰七年,国华逝,次子林维源(字时甫)理家务,故乡义庄由维源管理,是为义庄的第三代庄主。
义庄第四代庄主林尔嘉(维源之子),字叔咸,甲午战后迁居厦门,热心公益事业,在鼓浪屿建菽庄花园,逐年由台湾运来的稻谷,先在厦门验收,再发交义庄,按例分发。充为原籍义庄义田,年收租谷,除完粮耗谷外,年实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运回内陆龙溪县白石保吉尚村潭头,赡给同宗贫乏族人之用。”由庄主延请两名族中诚实公正的人经理其事。
林氏族亲、贫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丧葬,都给资金。例如男的年给棉布三丈(每年冬至发给),女的年给棉花三斤(每年立春发给)令自纺织;男十一至十六岁,年给棉布一丈五尺;有服之亲娶妇,给银200两,嫁女给银10两,赡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林氏义庄赡赈历经百年不变。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由于交通阻隔,乃告终止。对其义举,角美地区林姓宗亲,至今怀念不已。林氏义庄也成了人们观瞻之处。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林氏义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2.福州文庙
福州文庙,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福州文庙始于唐代大历八年(773年),观察使李椅移建于现在的圣庙路。现存庙宇建于咸丰元年十二月至四年六月,按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外门埕、棂星门,泮池,左右有廊对列,大成门的楼厅,东、西有殿庑对列,月台、大成殿、后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解放后,曾作为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场所。
大成门古称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三间屋面高出两边间,青石抱鼓石3对,石檐柱八根。大成门左内侧竖着《咸丰元年重建福州文庙碑记》石碑二方,通高2.68米、宽0.84米、厚0.21米,郭柏荫撰文并书写190字碑文,刘永松篆书碑额,匠蒋学心。站立二碑前,静心凝视阴刻的碑文会逐渐地凸现出来,呈现阳文碑刻的奇异效果。左右出檐殿庑各11间连接大成殿是辟作《孔子圣迹展》和《福州教育史展》的两个展厅。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现存石构件属明代所建。六柱三开间,对称布局,每根柱脚用两块夹杆石前后对夹锁固。东西两翼墙上镶嵌着“江汉秋阳”、“金声玉振”联句石刻,花岗岩,长2.62米、宽0.73米、楷书、阴文。
北宋景四年(公元1037年),福州代理州官谢微仿效范仲淹在文庙办学,在福州文庙开始“于庙立学”的创制。到了清代,福州文庙屡遭灾毁,现存的庙宇结构是清咸丰元年文庙大火后第二年重建的。
文庙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从1999年10月福州市少年宫迁出后开始修缮,2001年第一期修缮工作完成后,曾在年初向公众开放过一段时间。目前,二期工程也已经接近尾声,把文庙的主体建筑——330多平方米的大成殿的基本面貌展现出来。工作人员还特地到北京文庙复制了100多件清代供奉文庙的祭器、乐器和礼器。修复后的文庙基本可以再现清代风貌。
大成殿内孔子的青石坐像位于大殿正中,左右两侧新增了颜回、曾参、子思和孟子这四位儒家学说著名继承者的青石雕像,称为“四配”。
大殿两侧排列着孔子门下72位杰出的学生的雕像,称为“七十二贤”。孔子与“四配”之前陈列着从北京文庙仿制来的各种祭器和礼器。大殿上方悬挂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为文庙题写的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等。这些也是从北京文庙仿制来的。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福州文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3.建瓯东岳庙
建瓯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座落城东郊三里白鹤山麓,占地四十余亩。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
建瓯东岳庙主祀“五岳之首”、总管人间吉凶祸福的“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还有女神淑明皇后,建瓯东岳庙主要由山门、前殿、戏台、圣帝殿、观音殿、后宫等建筑组成,青瓦红墙,雄伟壮观。
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明《建宁府志》卷三《山川》白鹤山条下载:“在府城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有又鹤翔其上, 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东岳庙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涌泉”,围以铁栏(现用木栏)是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所凿。
出东门,行三里,过奈何桥;经孟婆亭,到东岳庙前,只见绿树红坪,殿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鹅蛋石路,拾阶登门,门匾“岱宗隆祀”。进入山门,再登石级,过天王殿,就是一排前殿,供奉十殿阎王,再上为戒台,坐南面北朝向大殿。
大殿又称圣帝殿是东岳庙主体建筑。圣帝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十一檩抬梁式屋架,面阔五间,总宽28.5米,进深六间,总长22.2米。柱头铺作施清式人字斗拱,转角铺作施之抄龙头单下昂,并伴有装饰性,(石承重)象鼻之下昂。藻井为明袱,砌上露明造,四面托以清式如意斗拱,内檐补间铺作(平身斜)为之朵,下施雕工精细驼峰,造型有鹿、羊等。
内檐柱础两侧对称,其中金柱、中柱础为复盆式过渡到鼓镜式造型,是较为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仿古建筑,均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参考价值。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东岳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4.真如寺塔林
真如寺塔林,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城东北22公里云居山五脑峰南麓。真如寺塔林,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八〇六~八二〇年)。当时有位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道容禅师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七十年之久。
真如寺现塔林有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玉佛殿、禅堂、虚云老和尚纪念堂、寮房等,多为砖木结构的宫殿式重庑双檐大开间,上盖生铁铸瓦。寺属水田一百馀亩、山林三千三百馀亩。寺中尚存千年古银杏十馀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禅师手植者,直径达二米,拔地参天,蓊郁苍翠。寺内还保留著南宋至明代的出土文物,清康熙年间铸造的千僧大铁锅等。寺庙周围有历代僧塔二十馀座,寺前还保留著佛印与苏东坡的谈心石以及赵州关、明月湖等字样石刻多处。
云居山真如寺周围有历代高僧墓塔91座,是全国佛教名山中保存名僧塔数量较多的一处。僧塔的时代从唐代延续到现代,历经千余年,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保存下来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禅师塔、北宋罗汉塔、宋心印禅师塔、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禅师塔、清元宗禅师塔、清雄庆禅师塔、清古镇禅师塔、清戒显和尚全身塔、虚云和尚舍利塔和海会塔等。
僧塔建筑取自于山体岩石,建筑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构成,附设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该塔林中其中最为恢宏的一座是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为唐道膺禅师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真如寺塔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5.大宝光塔
大宝光塔位于江西省赣县田村镇宝华山寺内。唐代玉石雕琢而成的石塔古建筑。大宝光塔,唐长庆四年(824年)始建,会昌年间(841-846年)毁。咸通五年(877年)重建,后又毁。今塔为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重建的。此塔系红褐色玉石雕琢成的,共七层,高4.6米,塔身底层2米见方,内有石刻佛像,四周刻有动物图案。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大宝光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6.赣州佛塔
赣州佛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区及大余、信丰、安远、石城诸县。赣州市区北5公里水西乡境内。在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赣州地区的五座宋代佛塔榜上有名,分别是赣州慈云塔,信丰大圣塔,安远无为塔,石城宝福塔和大余嘉佑寺塔。这五座古塔(尤其前四座)的风格和结构特点非常相似,具有浓重的赣南特色,而又如此集中,为全国罕见。
赣州慈云塔又名舍利塔,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该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塔原高42米,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该塔原来位于慈云寺内,故名“慈云塔”。此塔原来有登临远眺的功能:木构件及出檐回廊每层用平座挑出塔身以外,便于人们伫立和行走,形成回廊,供游人登塔赏景。清光绪23年(1906年),廊檐木板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留下中空的青砖结构孤塔一座。
赣州大余嘉佑寺塔.为楼阁式砖塔,五级六面,高19米,为单壁空筒式结构,没有基座。该塔每级各面均辟有券门,砖叠涩出檐,并砌阑额、斗拱、倚柱、驼峰等仿木构件。其中底层特高而不辟门,补间铺作一朵,椅柱间用双层阑额,不用普柏枋,阑额间用卷云状驼峰承一朵一斗三升相联系,枋上承拱,构造奇巧。塔顶安覆盆,上置宝葫芦(1997年遭强台风折损)。各层出檐有小翘角和滴水勾头。
赣州信丰大圣寺塔,位于信丰县城内。建于北宋时期,为平面六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原残高51.78米,80年代重修后高66.45米,为江南现存最高北宋古塔。大圣寺塔为九级六面楼阁式砖塔,穿壁平座,塔内楼共17层,有明暗层之分。每级设有平座、檐、廊、栏杆、砖叠涩出檐,檐下为砖砌额坊,各层辟有真假门各3。塔身各角为八棱柱。塔内有藻井并绘有彩绘,塔顶为坊,塔刹由覆盆、相轮、宝珠等组成。
无为塔(宋代)位于江西安远县城西侧,宋绍圣四年(1097年)建造,高达61.3米、外观六面九级的古塔,塔内设有明暗层共计17层,步阶梯穿楼可登至塔楼顶层,站在古塔的最高层,安远县城一览无余,讫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宝福院塔是北宋古塔之一。宝塔位于石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紧临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代琴江八景之一。宝塔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元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三次维修。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赣州佛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7.鸣水桥
鸣水桥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区东南34公里的閤皂山凌云峰峡山口,四周崇山峻岭、翠竹苍松、壑深流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桥拱至今保存较好。是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北宋石桥之一。
从瀑布泉沿山谷北上七十米处,有一座小桥,横跨峡谷。九龙泉两水奔来相汇,穿过桥孔,向南直泻山谷,跌岩击石,声若雷鸣,因此,这座桥被命名为鸣水桥。此桥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米、宽0.44米、高0.34米方石7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米,宽2.6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
桥面系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长7.3米,宽6.8米。桥上两侧设栏杆,由望柱、栏额、华板、地袱相构。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地袱均为素面。
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清晰可识。
鸣水桥是江西省现存两座宋代石拱桥之一,与庐山观音桥堪称“姐妹桥”。现桥碑上的桥名,是南宋文天祥任赣州知府时,曾游览阁皂山手书的拓刻原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鸣水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8.清华彩虹桥
清华彩虹桥是宋至清代廊桥古建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古属徽州)清华村。始建于南宋,迄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桥长140米,宽6.5米,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
桥有条石垒成的四个巨大桥墩,宛如碉堡,厚实笃定。桥墩上建亭,桥墩与桥墩间以廊相连,形成六亭五廊的格局。廊桥又被称作风雨桥,可以避风雨,遮烈日。彩虹桥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桥墩,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为半个船的形状,据说可以化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桥南不远,一块块大石墩排成半月形,通到对岸的水车磨坊。
彩虹桥最大的特点:设计非常科学,其一、桥墩像半个船形,前面丰锐,后面平整,流线形,起到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正是由于科学的设计,古桥能保存到今天,历史上曾记载,最大水位接近桥面,当时洪水汹涌,假如墩头是平面的,桥早已被洪水冲毁。(理解这一块,要把桥放到历史年代中去看,当时所能借鉴造桥的依据少。跨度大,难建石拱桥。)其二、桥墩之间距离不等。墩距的最大跨度为十二米八,最小的为九米八,相差三米。这种设计,是根据汛期洪水的走向确定的。主流量经过的地方墩距较大,有利于行洪,桥墩受到的冲击也小;水流平缓的地方,墩距较小,受到洪水的冲击力相对小些。其三、条石之间砌法讲究。桥墩是用长短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的非常牢固。这是因为桥墩内部是用砂石填充的,一但条石出现缝隙,长年被洪水冲击,很容易拉大口子,砂石被淘空,桥墩就会倒塌。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清华彩虹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9.袁州谯楼
袁州谯楼又称宜春鼓楼,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中心城区鼓楼路步行街。袁州谯楼始建于南唐保大二年(944年),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
袁州谯楼由主台、南观天台、谯楼北观天台及主台上的谯楼组成。台基占地780平方米,主台高6.05米。台上建有谯楼,通面阔27.3米,通进深11.8米,高10.8米,坐西向东,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紧靠主台的南北两侧,各有一观天台,观天台长19米,宽7.6米,主台和南北观天台呈“π” 字形布局,城台下辟石劵拱门,东西劵拱分别嵌有“鼓楼”、“余辉”石额。
袁州谯楼南北两个观天台上陈列着地动仪、日晷、黄道经纬仪等天文观测仪器,楼内有铜壶滴漏、古钟、大鼓等测时、报时设施。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袁州谯楼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0.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
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院内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陈列。书院平均每年接待参加人数达6万多人次,其中仅接待海外专家学者及文化团体就达1万人次。
鹅湖书院在鹅湖寺(即仁寿寺)的左边,而鹅湖塔则在鹅湖书院的左边。鹅湖书院的大门,不在正中,而在左面,所以正对着鹅湖塔。书院四周有山有溪,环境幽雅。鹅湖书院比鹅湖寺大得多,建筑规模颇似孔庙。
由大门进去,经过两排桃树,有一个大圆门,圆门内有一个大院子,对面又是一个大圆门,上面是三排殿宇,由此登石阶而入,又是一个院子,里面是半月池,池周围是石栏杆。渡过古桥是第一排殿宇,再过一个院子,是第二排殿宇,其最后一排殿宇,是四贤祠。
祠前也是一个院子,祠后则是一个相当高的坪台,其下有一小池,其后是一座高墙,正对那两大圆门的北端高墙。这三排殿宇是主屋。在主屋两旁,又是一排一排的房屋。
在鹅湖书院后面的四贤词内,设有朱、吕、二陆四个牌位,又有一个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这和书院前排建筑中所悬“道学之宗”的御匾,正遥遥相对,由此可见宋代朱、陆鹅湖之会的盛况。抗日战争期间,鹅湖书院成为东南训练团的驻扎营地。
书院建筑群占地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主要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鹅湖书院自建立以来。几度废兴,建筑规模也几经变动。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的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义门、右义门。建筑共六进:一、头门;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各有一碑亭;四、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廓;五、会元堂,五楹;六、御书楼。东西两廓各有读书号房20幢。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鹅湖书院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