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
词之大家——欧阳修这一次介绍的这首诗歌是宋代的作者。宋代的诗风和唐代有着截然的不同,更为注重细节以及内心的感受。我们一起来来读一读、背一背。
词从欧阳修开始,成为了一种表达自我的通俗手法。 为什么这很了不起?想一想,欧阳修当时的身份?欧阳修是边防司令,一个司令,我们来看他的诗词,你是无法想象写出这样艳丽的美景,旖旎的风光是一位大司令写的,而且写得这样自然通俗。为此,北宋文学奠定了文学表达的新开元:求真,真成为了文学的内涵。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让人成为更完整的人。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宋·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赏析:西湖(不是杭州的噢)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先来说说作者吧!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个人可厉害了。为什么吴老师这么说呢?这一次我们来看看他对中国文学的作用。1007年8月1日,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阳,此时父亲已经56岁了,而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父亲去世后,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愿你飞向向往的生活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所以抄书其实也挺有用的,吴老师发现不少人都是抄着抄着抄成了文学大家。 不过,这个奇才,曾经意外落榜2次,第三次才中榜。(据说考官想措措他的锐气,这也许是后来欧阳修对人才特别重视的原因之一吧。)
欧阳修领导的北宋古文运动,结束了骈文从南北朝以来长达六百年的统治地位,为以后元明清九百年间提供了一种便于论事说理、抒情述志的新型古文。欧阳修也成为一代文章宗师。同时:他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简单点说就是:他把词这种流行音乐变成了高雅音乐,推上了词的巅峰时刻。
我们来看看这一首: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夏天的信息。这里是视觉的旖旎之美。
接着就是听觉的靡靡,“隐隐笙歌处处随”,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接着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已完全沉醉于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心情十分惬意,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这个吴老师我没有看出来,是书本上批注的。我只是觉得欧阳修一定非常尽兴而归,尽兴而往。)
对了,欧阳修还在于他是伯乐?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万松书院里还有这些人的雕像和名言呢)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所以,你们说欧阳修了不起不?
据说有一个故事: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文坛领袖欧阳修主持省试,出的策论题目为《刑赏忠厚之至论》,意思是“用刑要尽量忠厚”。阅卷时,副考官梅尧臣发现了一篇文章,气势恢宏、文采飞扬,大为赞赏,就推荐给了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一看,也惊呆了——想不到这世上还有这样的文章高手,看来我这个文坛领袖快要让位了。 不过赞赏归赞赏,欧阳修对文章中提到的一个典故却产生了怀疑。作者说,在尧帝时,执法官皋陶想判一个罪犯死刑,向尧帝申请时,却被否决了。皋陶认为这个罪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谢天下,就又申请了一次,结果还是被否决了,如此申请了三次,三次都被尧帝否决了。 欧阳修看完后,认为这个典故虽然跟考试题目非常契合,但怎么也想不出来出自哪里,问梅尧臣,梅尧臣也说没见过。怎么办?欧阳修一想,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否定别人,能写出这样精彩文章的考生肯定不会差,先录取了再说。
这位考生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大文豪苏轼。发榜后,苏轼去拜谢考官,欧阳修就问起那个典故的来历。苏轼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个典故是我杜撰的,要是说出来,岂不成了欺骗考官?而如果随便编个出处,同样也难逃欺骗之罪,罢了,还是实话实说吧,大不了三年后再来考。 于是,苏轼爽快地回答:“回大人,是我杜撰的,没有来历。”不料,欧阳修和梅尧臣相视大笑,不但没有追究他的欺骗之罪,反而对他的活学活用、大胆直率很是赞赏。夏天的味道
这就是北宋文坛的活力。如果以考试规则或标准答案来说,苏轼毫无疑问会被刷下去,但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看重的却不是这些,而是真正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北宋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文化氛围最浓厚的时期,正是源于欧阳修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苏轼能遇上这样的考官,也实在是千古幸事!
可见艺术创作中视、听、味融为一体的美妙,今天的这首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融合。
无论您远走何方诗歌都会陪伴你 走进心灵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