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下注,外阴瘙痒,大敦刺血
外阴瘙痒是妇科疾病中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外阴是特别敏感的部位,妇科多种病变及外来刺激均可引起瘙痒,使人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中医称之为阴痒,首见于《肘后备急方》。《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因此中医认为,阴痒的发生多与湿热下注有关。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焦;或忧思郁怒,肝郁生热,夹湿下注;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所致。
外阴瘙痒是一件令人难以启齿的事,如果仅是出现痒、出汗多、疼痛的症状而没有严重的皮肤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自己通过经脉穴位的方法来缓解症状呢?
《灵枢·经脉》中记载足厥阴经的病候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可见,这条经脉所治疗的病症绝大多数都指向了前阴病。比如“丈夫㿉疝”,即疝气的一种。“妇人少腹肿”,指前阴部出现肿胀的情况,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宫颈纳囊、子宫脱垂等问题。所以根据前阴部这个病位,我们将阴痒、阴痛这类症状归属于足厥阴经。
而足厥阴经上有一个穴位能够非常有效的帮助我们缓解阴痒、阴痛的症状,他就是大敦穴,主治五淋,卒疝七疝,小便数遗不禁,阴头中痛,汗出,阴上入小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胀肿病,小腹痛,中热喜寐,尸厥状如死人,妇人血崩不止,阴挺出,阴中痛。
大敦,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处,正好与位于内侧趾甲根角处的脾经隐白穴相对。他是足厥阴经的第一个穴位,也是井穴。我们知道井穴具有泻热的作用,所以如果沿着这条经脉在盆底区域出现湿、痒,带下有味儿,带下颜色黄等症状,都可以在大敦处刺血。为什么在这个穴位刺血呢?因为人体所有的经脉中,只有足厥阴肝经“环阴器”,当湿热之邪侵袭肝经时,就会出现阴部瘙痒的症状,而大敦刺血,可以清泄肝经湿热,而且显效很快。
点刺前,可在被刺部位或其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再用75 %酒精消毒。点刺时,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3~5mm,对准所刺部位快速刺入并迅速出针,进出针时针体应保持在同一轴线上。点刺后可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也可辅以推挤方法增加出血量或出液量。
这种方法对于缓解上述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据患者反应,刺血之后往往身体中会有一种向下的清凉的感觉,局部的湿痒症状也明显减轻。
更多内容,尽在程氏针灸传承班线上课>
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