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五)
在北京的我盯着手机视频,看在海南的孩子背“锄禾日当午”,声音与表情实在搞笑,字音不是很准却异常可爱,孩子忘了词,还会闭上眼,轻轻眨一下眼睫毛,想了想,开怀腆肚,又能把字给吐了出来,憨态可掬,爱笑得很。孩子不在身边,一部分朋友会说我和爱人很幸福,我想他们的意思是说少了孩子很清静,可以过二人世界,可想言外之意当可理解为有孩子之后,才能显出二人世界特别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朋友说你们怎么舍得孩子,我想意思是爱孩子的表现应该守着孩子不忍分离,要天天陪伴他的成长见证他的成长。刚开始我确实也是拒绝与孩子分开的,但北京冬天寒冷的天气加上雾霾最后还是妥协了,孩子虽然也在海南异地打疫苗而发烧,但总体而言身体状态不错,享受着户外的好天气。有时也会想孩子终归是要离我们远去的,他有他自己的生命轨迹,放手何尝不是一种爱,也亏得有手机,时常能从手机里看到孩子可爱的视频。我过去写文章谈到唐诗5万多首,大部分都在表达思乡怀念的情绪,过去走出家乡,就很容易“乡音未改鬓毛衰”。现在为什么没有诗了,因为很少有真的情绪了。有了手机有了高铁飞机,人们的思乡怀念的情绪大大缓解了,人的情绪达不到,也就失了产生诗的艺术氛围了。不过我宁愿要手机也不要诗,为了写诗而分离的蠢事不能干,因为诗的目的本身就是要缓解人的情绪的,手机能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以解相思之苦比诗来的痛快。盼着放假,从北京到海南,有近两个月没有见到孩子,孩子很有进步,这种进步本身是对生命的赞美。在三亚,他长了7、8粒牙齿,走路越来越稳当,会说很多词语了,高兴的时候就能从嘴里蹦出高兴两个字。自己吃饭,自己睡觉,很享受晚间的刷牙,他会在吃饭的时候,轮流点大人的名字,爷爷、奶奶、姥姥等依次叫唤,很是可爱,大人们都乐于答应,其乐融融。我告诉自己,要将孩子的这种可爱铭记于心,如果将来孩子长大变得很不上道,很讨人嫌,我就需要用这儿时的可爱来抚慰自己,提醒自己这颗初心,真希望孩子的这种可爱能持续下去。孩子开始会分我的你的,别人不能随便动他的东西,当然他心情好的时候,见到任何人都热情地打招呼,微笑示人,手舞足蹈,还主动与人握手,社会人性的复杂都在他的笑容里融化,尽管我在他后头跟着,生怕他磕着碰着,被陌生人抱走。爱人为孩子削完苹果,我就跟他说:能不能给爸爸一块?他就摇头晃脑地说:不要、不要。我就假装生气,逗他玩,把他装苹果的碗给端走,狠狠地说:如果你给吃一块,整个碗里的苹果都能给你。孩子真的能听懂,他就乖乖的把苹果往我嘴里塞,然后抱着碗大笑,更有趣的是,当他吃不下碗里的苹果了,就开始把苹果一块又一块地推销给大人,大人不吃还不行,一个劲地递,生活真是添了很多乐趣。我期待着孩子回到北京,我觉得2至3岁左右应该是最有趣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缺席太多,我还想着每天与孩子一起背一首唐诗,说到唐诗真的算是一种文化影响,我觉得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哪个孩子没有背过唐诗,没有受过唐诗的熏陶,在文化感觉上我们没有断,只是我在想如果没有唐诗,在最初的时候,孩子能读一些什么,背一些什么呢?能背唐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写唐诗也不过如此,骆宾王、李白、王勃都是少年才气,关键是如何开创新的文学样式,超越前人,后代认可,承载发扬。我相信这个东西不是背背唐诗就能创新的,文化既需传承也需打破。